城市文化“灯塔”,能成为长明灯吗?
1.灯塔
灯塔由于是火光点燃,所以象征着希望。
灯塔是位于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灯塔大部份都类似塔的形状,透过塔顶的透镜系统,将光芒射向海面照明。
2.城市文化“灯塔”
城市文化灯塔,我认为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上的一种希望,是人们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求。作为城市文化“灯塔”更多的是被用作在城市里的阅览室、书店、图书馆、书房、社区城市书吧....等场所。就这个关键词,随手搜了几篇文章:
近几年整个社会都是越来越浮躁的,各种游戏,社交软件,短视频APP让人们的闲暇时光有了越来越多的可以消遣的选择。甚至还有一些理论,说是“读书无用”,很庆幸,还有很多朋友越来越喜欢读书,虽然目的不同,越来越用阅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也许有人是因为焦虑,也许有人是因为喜爱,也许有人是因为附庸风雅,但不管怎么说,能够通过读书,学习文化来提高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认同的事情。
3.是否能够长存
首先一个书吧,要看它是什么性质的。
是公益性质的,还是盈利为目的的,但不管怎样,书吧需要场地、书籍、水电、人工、家具、维护、书籍耗损等等经营成本,如果想让它长期维持,要么有好的经营方法,要么有人资助,简而言之,得有资金做支撑。
每个书吧做到像大型图书市场,或者图书馆那样,广大博全,肯定是有难度,根据场地周边的人群结构,阅读群体的不同,在书籍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
同时书吧应该开展一些配套服务设施,提供舒适的环境以及附加产品,如饮品休闲区等。
能否长存,不是一个能轻易得出的定论,一定是结合自己的经营,周边受众群体的人员结构等很多因素来判断的,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能够长存。
谢谢~
如何用一首诗证明你自驾游时,到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风景?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蒙台海福吉安
首先我想到的是这个诗,这个诗里虽然没有旅游景点景区,可它代表每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每个地方不可能每个景区景点都去过,至少知名景点去过,因为太多了一首诗写不完,所以就以地名代表。
两湖湖南湖北,湖南张家界,湖北黄鹤楼;两广广西广东,广西桂林山水,广东小蛮腰;两河河南河北,河南龙门石窟,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两山山西山东,山西皇城相府,山东泰山等等就不一一说了,或许还有更好的诗来证明,我还没有想起,这个是我初中地理老师教的,中国地大物博旅游景点众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游完!
谢谢司马邀请,
乌云滚滚刮北风
蝎子落在江当中
一碗稀粥百元整
一双靴子四人登
贵州,最美贵州,黄果树瀑布,黔东南最美!
河南,……
想到了杜甫最快乐的一首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直接放了四个地名,可以考虑模仿下,句句透露着喜悦,颈联更是经典,流传千年
古人有四大喜事,让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有金榜题名时的快意,有洞房花烛夜的胜意,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也有他乡遇故知的亲昵。那么,到底是何等的喜悦快事,让一生中诗词风格沉闷不得志的杜甫杜工部,能表达出如此露骨的喜悦?今天,跟随大家一起欣赏下面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首诗读完,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安史之乱爆发,半生流离失所。唐代宗宝应二年,那是一个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得到了一个令他振奋不已的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北河南。
到底是爱国主义诗人,除了祖国领土等大事儿,也很难写出这样开怀的诗句。
首联所表达的感情真实感人,此时的杜甫在战乱之下,已经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有过在深夜里“吞声哭”的悲号,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领土,眼泪鼻涕一起流,满身的衣服竟是不能够承载这些泪水。
颔联在我看来,才是令作者的喜悦进一步加深的重要原因。在如此高兴的时刻,赶紧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子女,随手卷起来写好的诗词,喜悦之情再也掩藏不住。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是悲喜交加,半辈子终于等来的消息,令他甚至于癫狂。
从前四句,我们也更加感受到了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胸襟情怀。以家国之大事儿,作为牵动自己首要情绪。生命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不平,对于一个50多岁依旧郁郁不得志的老爷子,也算是暂时性有了圆满句号。
颈联尾联实在是不合适分开来读,就像是作者十分的喜悦,我们没有道理拆分开,打扰这一份感情。“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就这样打马走过,像极了年轻时候壮志凌云的他。
那么,到底是可以有多快的速度才能显示出杜甫的迫切呢?四个地名同时出现,回望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还记得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继李白之后,杜甫的速度也不遑多让。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最后一句一句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跑马千里,正好印证了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实乃是杜工部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他比大多数诗人更加命途多舛,生不逢时,却也成全了与众不同的他。乱世之中不仅仅是英雄的横空出世,更有一些默默无闻用诗歌记录这个世界的诗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那几年,是所有人最苦的几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偏偏,杜甫挺过来了,并在之后的收复中,为后人留下了这首第一快诗,经典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