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需要学什么样的理论?
摄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学习摄影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专业和兴趣。不同情况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无论是专业还是兴趣爱好,了解基础理论知识是提升摄影水平的基础所在。一些比较通用的摄影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摄影概述
1、摄影的概念与历史
2、照相机基本构造与原理
3、影响曝光的因素
4、曝光模式
二、光线
1、光线的概念
2、光线的性质
3、光线的方向与角度
5、室外光线的应用
6、摄影棚不同灯光光线的应用
三、构图
1、构图的概念
2、构图的元素
3、构图的形式
4、构图的景别与视觉
四、色彩
1、摄影色彩的概念
2、色彩的基本知识
3、色彩三原色
4、色彩三要素
5、色彩的基调
1、人像摄影
B.人像摄影构图
C.人像摄影色彩的构成
D.摄影棚人像摄影如何布光
E.室外自然人像如何用光
2、风光摄影
A.风光摄影概念
B.大自然风光摄影
C.人文风光摄影
D.建筑风光摄影
E.风光摄影用光布局
F.风光摄影的构图
G.风光摄影的审美观察力
3、静物摄影
A.静物摄影的概念
B.静物的分类
黄金珠宝、首饰、花鸟鱼虫、各种陶瓷、菜式、糕点、食品、玻璃器皿、家具等。
C.静物摄影的用光布局
D.静物摄影的构图E.静物摄影的审美
F.静物摄影的道具搭配
G.静物摄影的色彩构成
H.静物摄影的背景安排
以上是学习摄影所涉及的较为通用的理论知识,不同专业,不同定位所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不同。
光影的艺术,心灵的再发现,完美的构图,层次的再现,瞬间的凝固。理论不如实践,摄影的始发者是靠自己悟性来提高自己的这就是理论,实践就是基础,交流就是广学。设备的操控说明书就有,熟悉就可以了。照相对准被摄物按下快门就可以了,摄影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在我们学习摄影的时候有些小伙伴会问理论需要我们去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摄影理论,因为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摄影,同样的我们通过实践可以检验我们的理论。那么如何更好地了解理论学习呢?
理论验证实践
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思想理论基础的摄影实践工作也是不可取的,拿我们经常接触的构图以及光线来说,知道了曝光是什么意思了才能够在拍摄时正确的调整曝光的参数,知道了不同光位在画面中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才能够咋子拍摄的过程中去调整用光,知道了怎样构图才能够在拍摄的时候展现出画面的协调性,不管是用相机还是手机去操作这些个基本的内容知道了才能够更好地去拍摄,***如什么也不知道的话如何去体现作品本身的意义。
提高审美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改正自身拍摄照片的一些不足之处,尽管说一幅作品中那些个基础的知识点不可能全部的使用,但是我们从基础出发表现我们对于摄影的认知,通过我们对于光线 构图或是色彩的把握运用从而去展现照片的感染力。
摄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习一些新的理念风格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摄影水平。我们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拍摄出我们的作品。
摄影是一门艺术创作,做为初学者感觉先看下《纽约摄影教程》为要。
摄影作品最后反映出的是摄影人头脑里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境界,所有的摄影理论和拍摄技能及器材等都是为你的创意服务的。
摄影需要学什么样的理论?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是头条的新人,从事摄影相关的工作将近10年了,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影友注重基础理论,有的影友注重用光,有的影友注重构图,有的影友注重后期等等不一而论。因为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切入点也就不一样。
今天我想聊聊自己的想法:我更加关注摄影的视觉表达。前不久去了一趟三门峡,听了一堂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沈珂的类似课程,更加受益匪浅。
对于爱摄影的我们来讲,与其说我们在摄影,不如说我们在通过相机来表达表现我们想呈现的一些含有内容的图片。我们可以展现我们的摄影技术实力,可以展现人物的感情,壮丽的河山,社会的各个方面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点,有一段时间自己心情不好,拍出来的片子都是阴郁暗色调,心情好的时候拍出来的片子都是阳光灿烂的。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感觉都通过相机表达出来,我们的作品就有了想法和灵魂。
你的语言在你给别人看到的一切里,这里包括,构图,色调,人物表情,还有后期什么的一切,最终呈现出来。怎么说呢,通过这些元素,画面达到某种隐喻?展现某种秩序?展现某种氛围?都是可以的,而这个就要看你对画面的理解了,这东西说起来就玄了,在于积累和感悟。比如纪实,有些人拍的东西,故事太白,经不起推敲,没什么值得思考的信息。这就是因为看待事物太浅。我也承认还有些[_a***_]的立场是没有语言这些东西,当下即当下,也没有解读。这是可以的,我也非常喜欢这个拍照理念,但是你不能阻止别人看了还是会有一种内心感受,而这个感受就是作品传达出来的,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具体点来说,首先是要考虑照片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动。一是照片里照片中的表面内容。就是摄影师想引导我们去感兴趣而驻足观看的部分。二则是照片中有的些(非常可能是作者故意放入的)细节元素触动我们记忆中的某些部分,也就是大师们常说的刺点。区别于照片的整体,这些东西往往很细微,特别私人化,有些带着独特的文化符号。但照片带来的强烈的感觉却来源于这些刺点。举个例子来说
这张照片里我一直挥之不去的是这里那块石头。在很久以前我看了这本书之后突然发现我似乎很是讨厌这种路上的烂石头,它的存在一直让我感觉非常难受。后来很久以后才发现,在很久以前我回家的那段烂路里面也是都是这种水泥块,而我当时非常讨厌那个时候走在回家路上的孤独感。这种很私人的记忆碎片牵动着情绪,他们像是记忆里的刺,本以为早就忘记了,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脑海里。知面是张皮,动人的会是那些能勾起回忆的,如鲠在喉。
单纯从创作手法来讲,就有:运镜,景别,光线,颜色,道具,演员姿态,时空等等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思维和情感,灵活搭配这些手法,表达方式可以毫无规律,没有限制。
比如某种更为抽象的东西,也就是所谓色彩,点线,几何形状。这种难以说明是我们本性或是仍是与记忆相关。如人类基因里就对杂乱的东西会产生焦虑,而对灰蓝色(低饱和)的忧郁则来源于阴雨天。我们可以用这些来对画面进行一定再创造,使之与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比如改变下色彩,某些灯的使用(比如直闪),故意地扭曲地平线,过曝,甚至对画面内线条进行再改造。而这些只能作为某种***手法。在这方面做文章只能用于完善作品而不是创造作品。因而不妨把眼光放开些,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拍风光或是人像,而是弄出能传达意思,让人感动的作品。然后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把情感加入作品中。这跟小学生写日记或者中学生发朋友圈如出一辙,很多人想要在摄影上完成自己对倾诉的诉求,弄出一个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也顺便在这种照片中打上自己的烙印。然而图像语言这种抽象化的语言搞具象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有时候只能写段小诗补充一下。照片好看就好,小诗要能感动人。所以,当听到有人“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而因此打算从别人波澜壮阔的风光中看出他对大自然的喜爱,没啥毛病。如果他打算让你看出自己的开心,不开心,愤怒,甚至是对着未来与梦想的凌云壮志那就是跳大神。
我一直觉得做作品在自己情感上应该是克制的,特别是如果你因此想与观者讨论某个事情的时候,不易当作自己的宣泄,或许可以考虑将自己的情感藏在作品当中。
以上不指望能帮到你,只是希望能给同为爱摄影的你带来些许思考,共同进步,谢谢你们能够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