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初入门绘画知识?
一、认识基本线条 家长指导孩子绘画,应该让孩子认识基本的线条,比如:横线、竖线、斜线、曲线、弧线、波浪线、短线、长线、虚线、细线、粗线等,让孩子知道:线条是由点连续而成的,点连续成线条,线条再构成图形。
家长可以示范讲解,然后让孩子临摹线条、独自练习绘画线条,必要时进行指导纠偏。
二、认识基本形状 家长在指导孩子认识、学会画基本线条之后,可以教育孩子认识基本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五角星等,让孩子知道:学会了这几种基本形状,就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了。
家长可以示范讲解,然后让孩子临摹形状、独自练习绘画基本形状,必要时进行指导纠偏。
三、认识基本颜色 家长在指导孩子认识、绘画基本形状之后,可以教育孩子认识基本颜色,比如:红色、橙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然后告诉孩子:用单色加白色或黑色可以调成深浅层次不同的渐变色,红色与***混合可以调成橙色,用***与蓝色混合可以调成绿色等,然后让孩子自己尝试操作,发现各种颜色之间的关系,知道用基本色可以调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四、掌握定位知识 要想绘画,还必须先学会定位,知道从何处下笔,把绘画的内容安排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欢迎点击阅读《如何指导幼儿定位画面布局》,相信能够帮助您! 五、掌握构图知识 当孩子掌握了线条、形状、颜色与定位之后,就可以开始学绘画了。
要教孩子学会构图,必须先教孩子学会观察,了解自己绘画的景物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摆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欢迎点击阅读《幼儿绘画有哪些基本构图步骤》,相信您会感兴趣! 只要孩子适合绘画,家长又教会孩子掌握了绘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就一定能培养出小画家来。
初涉影视行业该如何起步?
作为影像行业的一个新手,初涉行业小白们最怕遇见的几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个人观点):
1.铺天盖地的专业知识“洗礼”。
我想大部分小白对于影像的热爱,最开始源于较为成功的作品,希望自己也拥有所谓的“神技”,在这方面的恐怕特效的制作不在少数,可谓是“装*”好工具啊,但是在真正接触的到的时候,各种繁琐的问题接踵而至。各种专业的词汇,“跟踪”“建模”“抠像”等一时间让小白们找不到北。
2.眼花缭乱的器材设备。
要想随心所欲的创作自己的摄影或者***作品,那么属于自己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大众化家庭来说,单反相机、DV摄像机成为大众的选择,DV摄像机虽然是摄像机,但是从使用经验来看,单反相机的视频录制功能在画质、清晰度、色彩方面还是技高一筹(但是跟焦差点。友情提示:单反录制***每段最高录制20分钟,根据经验一个镜头一般不会超出20分钟,除非录制全程会议或者转播活动等,但是那时也不用单反了),因此在现代摄像中,若以上两种设备中,最好选用单反相机(对跟焦要求高的除外)。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单反相机品牌型号都很多,包括镜头的选择,制作微电影时,还需要话筒、挑杆、监视器等一系列设备,各个设备品牌质量不尽相同。对于小白来讲,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
3.强烈的技术控制者
在和许多的小白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在拍摄一部短片时,发现一个小白拍摄的一段素材的构图不太协调,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范围过曝。正常情况下这条素材一半是不过的,需要重新调整拍摄,但是小白总是会说:“没事,后期调整一下就没事了”,但是真正的片子出来时,这一点的问题依旧很严重。难道说没有进行后期处理?答案是ON,小白确实进行后期了,但是过曝是无法后期修复的,因为全部细节已经丢失了。相信很多小白们都遇到这种情况,包括在摄影作品中。当然,我承认在***或者摄影中,后期的作用非常的大,但是不要过于技术控,不要一味的依赖后期处理,同时也要弄清楚,后期能处理什么,不能处理什么。记住:完美的后期建立在好的拍摄上。
山水画如何构图?
山水画构图比较讲究,一言两语还真说不清楚。
首先说中国画山水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类,画分三科即人物山水花鸟,又因国画的题材多为自然,所以更显得山水画的地位尤为重要。
如果要再细分山水画还会有工笔写意,长卷小景等等,小景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
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
而长卷与小景大有不同,如历代[_a***_]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自然构图也会有不同。
大概一想到中国画的构图,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极具中国哲学意味的留白,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而关于山水画构图还有著名的“三远法”,它的提出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体现,它是对以往数百年间中国山水画打破空间和时间用以造境,以表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归纳和总结。郭熈总结“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
后来的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
其实无论怎样构图,中国画,中国山水画画之前的立意最重要,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立意指画家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而获得丰富的主题思想,而且中国画一直也强调境由心生,所以山水画如何构图,虽然有前人高人的总结经验,值得学习揣摩,觉得更应该是自己的审美与心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