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组织青少年榜书大赛在景区石头上题字这种情况合适吗?
肯定是不可取的,而且显得组织方的颟顸无聊。
首先,所谓榜书简单地说就是大字,榜书大赛为什么不能好好在纸上写呢?就载体而言,表现书法美和书法技巧石头绝对是不能和宣纸比的,不往纸上写偏偏拉到山上在石头上写,只有一种可能——作秀。
勒石题字这种事情古已有之,也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一个习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就是写在墙上的。
在泰山、洛阳龙门、汉中褒斜道等很多地方都这种摩崖石刻,有的刻的是佛经,有的是造像记,有的是有的是皇帝封禅的祭文,有的是纪念军功的铭文。或者是描绘所在地风景的一些词句,这些石刻出了书法价值之外还有一定的史料文化价值。
让小学生“题壁”秀书法,大概组织方是想效仿古人题壁的做法。
然而像这种写一点“和为贵”、“知者不惑”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关联,也没有书法价值可言。
画虎不成反类犬,现在即使书法造诣很高的书法家也不会轻易这样做。
有的人会说一场雨过后就会被冲刷掉,事实上并不是的,墨水渗入石头绝不是几场雨水就能冲刷掉,要恢复原样可能要很多年。
总而言之,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污染,但是不能怪青少年学生,大概是组织方在作秀,倘若这种风气散播开来,全国那么多学书法的小朋友都要这样来一把,估计会是山河一片黑。
在我看来,并无不妥,甚至还蛮有意思。而且在宣传效果上还不错——试问,在这之前全国有多少人知道枣庄有个独孤城?
之所以认同此举,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这是正规组织的活动,书写者的基本功底、书写内容、书写范围都不同于游客随手涂鸦的“到此一游”,传播的是有益的“正能量”,不至于造成辣眼睛的视觉污染。
2.文字的价值在于传播文化。题壁是传统文化,正因为存在高质量的文人题壁,我们才得以保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经典。致敬前贤的此举,对于书写者和观赏者都是有益的文化熏陶,也是复兴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3.题壁的对象只是普通的山崖岩石,并非文物古迹,不至于造成破坏。就算没觉得这些石头变得更美了,也不至于显得石头更丑了!何况在露天的自然环境里,这些未经刻凿,未加保护的题字,也不至于长久存在,很容易就会被风雨洗净,不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永久影响。
4.此举能带孩子们亲近自然,爬山锻炼,还能培养、提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并引起社会的关注,可谓利多弊少!
5.被题字的花岗岩都还没意见呢!那些比花岗岩还顽固的头脑为什么就不能看到这么多有益之处呢?
“囍”字的历史典故与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囍”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青年男女洞房花烛不可缺少的主要装饰品,中国人办喜事的婚礼中剪出大红囍字贴在洞房的门上,床上、车上,嫁妆上、新人的胸前配戴的鲜艳朵上都少不了双人囍。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
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囍子,不知为什么居然在字典里查不到这个“囍”字,不过民间有两种关于“囍”字来历的传说。
一,北宋王安石进京赶考,途经一镇,天色以晚,找个旅店住了下来,晚饭后闲着也是闲着出店散步,路过镇上一大户人家,见门楼上挂着大红灯笼,灯光闪烁,分外的耀眼,王安石走近一看,只见灯笼上写着一行字,“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王安石细细捉磨这今明是半副对联,只是没有下联,王安石何许人,过目不忘,因当时急着赶考也没多想,只是把它默默记在心里了。
到京城的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答题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过人,随手指着厅前的飞虎旗,随口吟到“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脑中立刻浮现出灯笼上的那半幅对联,不***思索的答到,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对的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折服。
在回家路过镇上时,才知道那半幅对联是当地一个富户的千金小姐,出对联招婿,王安石就用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对上了下联,字迹龙飞凤舞,十分工对,赢得了姑娘的芳心,员外择选吉日,为王安石完婚,就在婚礼进行***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提名,员外大喜过望,众人一口同声恭喜员外这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王安石乘兴挥笔写下“囍”字,表示双囍临门,从此,囍字就这样传开了,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起来了。
二,相传明朝浙江有个书生叫方明秋的,经历和王安石一模一样,到底那个才是真的,这就要看大家怎么去理解了。
中国人的囍字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每对男女洞房花烛夜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这风俗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亊。宋朝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2O岁赴京赶考,当时是正逢是元霄节路过一个地方。恰好一个大户人家招亲出了一副奇妙的上联,走马灯,马灯走,灯熄马停步,当时他灵机一动也写出下联,飞虎旗,虎旗飞,旗卷虎藏身。下面故事大团圆我们的读者早看见大结局了。
“囍”原本并不是字,而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吉祥图案,但“囍”却是人们最喜欢的一个喜庆。“囍”读作xǐ,与“喜”同音,意思是“双喜”。
传统中我们在结婚办喜事的时候要在门窗上贴大红囍,据传说,“囍”的由来与宋代王安石有关。
相传王安石二十岁时,从抚州临川到京都洛阳赶考,途经马家镇住店候试,一天饭后上街,偶见镇上马员外家门上高挂着一对走马灯笼。旁边贴一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王安石看罢沉吟半天,拍手叫绝:“好对!好对只可惜没有下联。”此话被马家老家院听到,便立即进家禀告马员外,待马员外闻讯出来时,王安石已赴了考场。
无独有偶,事又凑巧,王安石在考试中因交头卷而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主考官便传他面试,考官指着厅关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随口以“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相对。考官见他对的既快又工整,实在赞叹不已。
离了考场,王安石春风得意,信步又走到马员外家门外,谁知他竟被老家院认出,被邀请进院谒见马员外,还未等王安石开口说明来由,马员外就将“走马灯”上联吟了一遍,并叫仆人取来笔墨纸砚,请王安石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他对的又快又工整,即以女儿相许,并择佳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的上联,是马员外为马小姐选婿而出的。
新婚之上,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得中进士,明日赴琼林宴!”马员外听后更加高兴,便又重开酒宴,王安石喜上加喜,不免多喝了几杯。高兴之余,取来笔砚,在红纸上挥笔写下了一个“囍”字贴在门外,并吟道:“巧对样成双喜歌,马灯旗虎结丝罗”。从此,“囍”字便做为新婚之禧的象征,相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