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体现盛唐文化,《妖猫传》和《长安十二时辰》哪个还原的更接近真实?
正如作者马伯庸所说的,长安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影视剧中对长安的书写和表现一直很多。《大明宫词》里的背景是长安,《妖猫传》和《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是长安。《妖猫传》原本是日本***家***,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日本平安京即是对唐都长安的模仿,今天很多游客也愿意去那里看看,来遥想唐都长安。而故事中的长安是个虚化的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是日本人对唐文化的想象。
相比之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更为写实,是一座贵族和平民生活其中的都城,有贵族的奢华,也有百姓的烟火气。
我们先来看看《妖猫传》和《长安十二时辰》都是什么样内容的***剧?
《妖猫传》是由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角川公司、二十一世纪盛凯影业、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影,由陈凯歌执导,王蕙玲编剧,黄轩、染谷将太、张雨绮、秦昊、阿部宽、张榕容、刘昊然、欧豪、张天爱等主演。
《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古装悬疑剧。
一个是电影,一个是电视剧,从内容的篇幅上来说,《妖猫传》肯定比不上《长安十二时辰》毕竟,一部电影只有2个小时,而电视剧可是有几十集,可以全面展现很多的细节。。
从情节上来说,《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沙门空海之***鬼宴》,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与僧人空海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也就是说,《妖猫传》的故事情节实际上跟唐长安城关联度不大,而《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就是在唐长安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虽然也是改编而来,真实性还是可以预见的。
从剧中很多细节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真实性可以说是高度还原,无论是建筑、服装、用语还是文化积淀,甚至是街头的美食小吃,让人仿佛真正回归到唐朝,所以,还是《长安十二时辰》胜出一筹。
南宋《骷髅幻戏图》的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 骷髅幻戏图是一幅团扇画,我觉得这幅画意其实很简单,没必要作任何解释,其实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因为世人都是明白人,有时“鬼把戏只会骗三岁小孩”,这幅画也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最好的回答,而真正聪明的人决不会从正面直接回答,因为他们怕打自己的脸,这就是这幅画的成迷的原因所。明心者不言既为人,明者言之既为鬼,人,是言还是不是言,不言既是言,言便是无言,“人既是鬼,鬼既是人,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阴阳合一,天地永恒”,这幅画就是对道家思想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是这幅画的精髓所在。
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属于被今人过度解读的一张画作。
画中,一个大骷髅操纵着一个小骷髅傀儡,正在表演。骷髅身后,一个正在哺乳的女子在观看表演。骷髅身前,一个小孩被小骷髅傀儡吸引,趴在地上试图与小骷髅互动。小孩身后,另一个女子张开双臂,显然是要抱走这个小孩。
傀儡骷髅戏是当时的流行,如果画面中操纵小骷髅傀儡的是一位艺人,那么,这幅画作不会有任何异议,但当他被处理为一个大骷髅,各种丰富的想象就来了,无数版本的故事开始流传,越说越恐怖,越说越让人毛骨悚然。
本画作者李嵩,少为木工,被南宋画院待诏李从训收为养子,工人物、山水、道释,长于界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任画院待诏。
这样一位画家,画画极工,也就是很细致,今天我们看到李嵩的一些画作,比如其代表性画作《货郎图》等,都可看到这位画家的炫技。炫技,是当时画家选择题材的一大初衷。看看《货郎图》担子上的东西,就知道这类题材流行的原因了。
《骷髅幻戏图》也同样,之所以画这样的题材,首先是李嵩要用这一题材展示自己的绘画技术。
那么,内容呢?为什么把操纵傀儡的人处理为骷髅呢?
古人的文化背景比较简单,无非儒释道,而李嵩既工于释道,这两者的思想,也就是李嵩的思想源头。
释道是什么思想?
《红楼梦》用一本书阐释了这一思想。整本《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在一僧一道的注视下完成的。
一僧一道这样的高人要告诉俗世什么呢?
那就是人世间,人们执着的一切不过是虚幻。人就是臭皮囊而已,到头一个土馒头,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因此,你操纵骷髅戏,其实你也不过是造化(大自然)操纵的骷髅而已。小孩被小骷髅傀儡吸引,觉得好玩,因为他还不懂这一切,会被***象所迷惑。
李嵩的这张画,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戏谑,仅此而已。
《骷髅幻戏图》中的女子与小孩,被现在的解读者演绎出各种情节,但其实,这两个女子与小孩,与李嵩其他画作中的女子与小孩并无不同,存在意义也都很简单,都是表现小孩的顽皮和女子的懵懂。
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画表象,或者说不拘于表象,而画本质,因此更加自由,随心所欲,但由于是画本质,其表现的主题与内涵,通常也不会多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