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光、聚焦和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用单次伺服,不用连续伺服,对焦便测光了,半按快门就锁定了。移动取景框,再选择构图,按快门拍摄就好了。测光,要注意画面的光照均衡,弱光要注意拍摄速度。对焦,在拍摄环境暗光时和前景有亮斑要手动对焦。在CMOS时代曝光要欠一些好。
通常来讲,相机的聚焦点就是测光点,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目前看来,好像没有哪种机器可以将这两者分开。***如有,请大家提供。
聚焦点通常就是要表达的主题,但是有时为了某种效果,测光点未必是聚焦点。比如逆光拍摄人像可能是这种特殊要求的一种。
要解决题主提出的要求,可以分开两次拍摄,然后在后期合成,应该是选择性堆栈为最佳。
测光、聚焦和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摄影测光、对焦和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看题主的描述,感觉主要是在纠结测光点与对焦点的问题,还有如何与构图之间协调的问题。
先说对焦与构图,这两个之间现在比较好协调,现在的单反相机对焦点都特别多了,所以说只要手动调整对焦点到你想要合焦的位置按快门拍摄就可以了。
再说对焦与测光,现在单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点测联动模式,一种是中心点测光模式,尼康机一般都有点测联动,佳能只有专业机才有。
点测联动测光模式就是说当你改变了对焦点位置以后,测光点同时跟着改为位置,这种方式在拍人像构图就特别的方便。
中心点测光模式就是说,无论你怎么改变对焦点,永远是中心点测光。所以在构图上就不方便。
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中心点半按快门测光,然后不松手移动相机重新构图。第二种是测光以后用曝光锁定按钮,然后重新构图。
头条号:紫枫摄影后期教学 专注于摄影 专注于后期教学,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透原理,突出可操作性,欢迎关注,查看大量系统化、系列化的教程
虽然不是很明白楼主的意思,但是答主想说的是:测光、聚焦、构图三者是拍摄的方式方法步骤,好像三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三者要素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拍出一张正确的照片。
测光: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多点测光等,都是不同的测光手法,也是相机本身自带的功能。测光就是我们常见的,你选择知道对焦点后,半按快门进行对焦,然后画面发生的明暗变化,不同对焦点不同参数设置会带来不同的光线效果:曝光不足、曝光过度、曝光正确。我们也可以通过相机上的曝光游尺来作为参考。
聚焦:我们应该说是对焦,一般来说就是点对焦和多点对焦。我们选取的对焦点往往是最清晰的部分。对焦后,如果设置大光圈的话,画面会产生虚化效果。对焦有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模式。
构图:这个就厉害了。构图是我们从初学开始一直要进行学习的部分。构图对一个作品的表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不同拍摄题材下我们也一般使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常见的:三分法,中心构图法,黄金比例构图法,对称构图法等。
测光,聚焦和构图有啥关系,我真联想不到一起,5D3,,,5D4.,。D800,,D810,等被多少人崇拜,一个时期,是相对真理的统治者,可是,这些款相机的弊病,让拍摄者构图几度懵逼,让新手不容易拍出准确曝光的照片,测距,51点,究竟选那点,你能说清楚吗,如何做到,好相机已经出现,请看,,,前面的雾松,是一20厘米左右的小蒿草,相机镜头距小蒿草10厘米左右 ,蒿草清晰,后面的人物也清晰,整个画面全清晰,焦距对那,51点如何能照顾到,我的D810,早已丢在一边,
主体在中间测光后移动构图对焦点还能清晰吗?
①不是1.4以上大光圈全开近距离拍,涉及不到这个问题。②现在用微单整个屏幕都是三四百个对焦点早已不存在移动与误差关系。③实际拍摄中都要收缩光圈,保证焦点前后可清晰范围超过30厘米以上是不在乎那3厘米都不到的理论漂移的。④某些二手镜头的跑焦影响都远远大于这种理论上的余弦误差。⑤初学者更多要关注的基本功是曝光准确,克服手持机震,对焦准确只是很容易做到的其中一项基本功。⑥从内容上讲,初学者首先要关注的是让画面有主体,要让观众知道你要传达什么信息,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让画面有感染力,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论是罕见的光影效果还是瞬间抓拍的表情特写,都属于情感价值范畴,而这些才是好照片的标准。相反拍一张焦点精确到毫米级的却毫无内容不知所云的垃圾片是毫无意义的
摄影是先测光先构图还是先对焦?
摄影是先测光先构图还是先对焦?
如果非要分个先后,那么理论上讲就是:①测光、②对焦、③构图。
(一)测光(以佳能相机为例)
为什么先要测光,因为拍照时首先你要保证整体画面的曝光度,做到不过曝不欠曝,这是个摄影常识问题,测光点不一定要在画面中去找,可以根据18灰度方案,选择近似点测光,而且要锁定测光。相机的右上角,有一个“*”按钮,就是测光锁定键,麻烦的是必须按住不撒手。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可以按一次键“永远”锁定测光,方法是在相机的设置里将锁定键“*”更改为“*H”。
(二)对焦
测光完成后,开始对焦,对焦点是画面的主体,也就是你想要突出的部分,大部分人在拍照时,对焦点不在画面的中点,因此才要对焦后再构图。可以尝试启用后键锁定对焦(AF-ON)。
(三)构图
测光是确定曝光量,对焦是确定主体清晰度,构图是确定画面主题内容(是主题不是主体),因为对焦点不在画面中间,所以在对焦后要半按快门(锁定对焦),然后移动相机选择整体画面,此时才是构图的时候。
拍照方法:先测光→锁定测光→再对焦→锁定对焦→再移动相机构图。
测光保证曝光合理。
对焦保证画面清晰。
构图保证主体突出。
这就是摄影三要素。
按下快门开启曝光之前,有两项必须完成的工作,那就是对焦和构图。说一说我[_a***_]的看法。
很多人都习惯于"先对焦后构图",这是为什么呢?一、历史原因。在胶片时代,那时候的胶片机主要依靠的是裂像或黄斑对焦,简单来说主要依靠中间的那点来对焦。如果先构好图了,想要拍摄的主体可能都不在中间了,那么就很难完成对焦。进入数码时代,最初单反的对焦点也不多,9点或者11点。而且对焦点覆盖的区域很集中,边缘都没有覆盖到。重点是画面最中心的那个对焦点的对焦精度才相对可靠。或许当你构好图,需要的位置没对焦点,或者边缘对焦精度也差。倒不如直接用最中间的点对焦了。二、方便快捷。尤其是你手持相机拍摄的时候,抓拍一些运动的主体,比如运动员啊或者野生动物什么的。如果你***用先构图的方式,可能当你构好图再去对焦的时候,主体已经偏离了画面。而先对焦的方式能够把整个拍摄时间缩短。三、习惯问题。很多摄影老法师因为历史习惯也是这么教育新人的。另外你半按快门的瞬间,滴的一声是对焦,也使得许多刚拿到相机的新手都习惯于先对焦。
那么这种方式不是挺好的么?有问题么?说了这么多优点,其实这种方式的确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叫"余弦误差"。当先对焦完成后,再去构图。你相机自身所发生的变动,会导致实际焦点变化而虚焦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光圈景深很浅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反之使用小光圈的时候,这种"误差"基本可以被包容,看不出来什么。所以在使用大光圈拍摄的时候,要谨慎使用这种方式拍摄。
接着我们来说一说"先构图"这种方式。为什么这种方式可以兴起呢?首先相机的更新换代之后,现在对焦点越来越多,而且分布越来越广了,更重要的是对焦点精度都普遍提高了。所以哪怕是你构图完成之后,也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对焦点,并且快速准确的完成对焦。其次是解决了"余弦误差"这个问题,尤其大光圈下的情况。很好理解啊,因为是后对焦,机身不会发生移动,自然不会产生误差呀。另外在使用三脚架的时候拍摄风光或是微距的时候,也建议使用这个方式,更为方便。甚至包括拍人像的时候,搭配索尼的"眼控对焦"功能会更加实用。是不是这种方式更好呢?确实!但是对你机身是有要求的:必须对焦点够多,覆盖范围还够广,对焦精度也必须有保障。另外就是选择对焦点的速度要足够快啦。
总而言之,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需要大家根据自身的机身硬件条件以及所要拍摄的主体而灵活决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