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等元素组成,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很有特色的画种,通过近,中、远景的表现出大自然美。给人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并有亲临其景的视觉。每位国画大师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画出山川的韵味。我认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出上现代人应有所创新。在用笔,用色,构图上大胆的创作突破前人的画法。我认为就是国画不失绘画材质的前提上,特别是色彩表现***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更能提高山水画的表现力。
首先声明,我不会绘画,不会国画。甚至我没有学过专门的国画鉴赏。但我说说我个人是怎么看一幅国画的,特别是山水画。
题目里所说的一成不变的,在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文人山水画,特别是宋以后的文人山水画。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我个人认为特别明显的套路,就是仰视,平视,还有俯视三部分,有明显区分!我不知道这样的画法有没有专门的名词解释。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溪山图。上部是高耸的山,这是属于仰视;中部山腰也许有一间房子或一条瀑布,就属于平视。下部就是一条溪流,俯视。
这三个视角所展示的内容就构成了整幅山水画。我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一成不变是不是指我所说的这三个视角。
我想说,这样的结构构成,没有必要非得去要求创新。就像诗词的格式,我们要创新的并不是它的格式,而是它的内容,它的内涵。
小子浅见!望能点个赞!
谢谢邀请
一幅山水画的构成,是由笔,墨,章法(构图)三部分完成的。普遍的构图方法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但不是全部。历代很多名家并不遵循这个普遍规律,传统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明显的比如清初石涛和尚,常常***取截取法,构图千变万化。
时代发展到今天,山水画已经失去了传统中很多好的元素,我们急需要恶补传统,何必非得走的那么急而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点浅见。
是高远,深远,平远。中国画要求散点透视,西方画是焦点***,中国画写意西方画写实。中国山水画是文人画要上山的。所以要发展就要和现实接轨,列如吴冠中的山水画。即可用于现代家装,也可用于传统家装。更细一点讲是用了中国的线条和西方的色彩。
如果认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这样说不算错,但不够严谨,没有说出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观察角度。
中国画的观察视角跟西方油画完全不同,油画是以一个点为基准,然后从基点散开,向周围扩散着来观察。视角感受符合远小近大,近实远虚的科学规律。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而中国画完全不按照这种方式来观察,而是***取视角交叉的方式来观察,就是俗说的“散点***”法,可以同角度、多方位进行观察,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山山水水特有的纵深感。
按照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平远,深远,高远。
平远是以观察角度跟山体平行为原则,眼睛跟山体处在同一水平线,目的是为了展现山体的局部细节,跟特写效果相似。像元代山水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属于平远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
高远是视角从下向上看,也就是常说的仰视。这种观察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出山体的崇高感和巍峨之势,画面气势磅礴,能给观者带给一种压迫感。像我国传世名作,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就是高远法的代表。
深远是视角从下往下看,跟“上帝视角”比较相近,通俗叫法为“深远”。用此方法观察,给观者居高临下之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体的纵深感和层次感,以及体现群山的延绵之势。从古至今,许多山水画家都喜欢用深远法。
深远法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观察视角,从山水画形成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基本未曾变过,因为这样的观察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理解,不需要刻意从观察视角来寻求山水画的变法。
因为,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若要寻求意境和格调的突破,还需依靠笔情墨趣的变化来实现。笔墨呈献的情趣始终是国画的灵魂。
山水画临摹构图如何找点,有什么小窍门?
首先要注意山水在图中的比列关系。其次,就是在野外绘画练习的时候,可以伸出手,翘起大拇指,进行比对,然后在纸上按所测的等比例大小来绘图。这个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才能掌握。再者,就是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观察,在画画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必须懂势,进而根据势形成的轮廓,呼应,画面的起承转合,这样就有了构图的顺序,化整为零,步步测量好,才可以步步为营。好比按照作者的制作过程再走一遍。
还有构图原理也要明白比如三段式构图,主辅破三线势,阴阳平衡势,秤杆,甲字形,太极图等等,这样你分析作品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原理和走势了,还有比例关系,中国画也很将就位置的比例。千万不要急,仔细观察一幅画的开始,发展,结尾,一定要读透再去画,所谓察进一分,则临摹有进一分,一幅画搞明白了,其他画都一样,这就是打圆心的道理。
或者看不准可以通过灯箱来摹,尝试通过摹来定位,然后再训练目测来临画。
感谢邀请,欢迎***纳!!!
山水画的临摹与构图,重在构图的气,气脉要流通,山也要有脉。
山水画的临摹要从芥子园的山水篇开始,临要从古。
山水画讲究线条的老辣,构图的气脉,让人观画后,回味无穷,画中的意境能够感染到观画者。
虎丘别恋图的构图方式是两段式?
对,是两段式构图。
虎丘恋别图》是明代沈周创作的山水画画作,尺寸是纵70厘米,横27.2厘米,先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此图为典型的“粗沈”风格,构图疏简,皴擦无多,笔墨精简,点苔散散落落,恰到好处,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对的。
虎丘恋别图的构图方式是两段式构图法,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山水画。
沈周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及元四家,早年多小景,四十以后拓为大幅,笔墨豪放,苍劲老辣,为“粗沈”风格。沈周间作细笔画,结构严谨、组合稠密、惨淡经营,世称“细沈”。此图为典型的“粗沈”风格,构图疏简,皴擦无多,笔墨精简,点苔散散落落,恰到好处,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