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时,取景和构图有什么区别?
我的理解是取景是皮相,构图是骨架。比如你站在一片大草原上,四面有山有牛羊,如何取景,如何取舍就要考验摄影师的审美能力,你决定对有山峰的一面取景,山峰放在照片中的哪个位置?这时又要考验你的构图能力。面对好的风景好的素材,构图不好也很容易成为废片,景色一般但是构图天马行空,也能成为好的照片。
取景就是你要拍摄场景或人物的范围,构图就是你在这个场景取景范围内怎么安排里面内容的逻辑关系(人物摄影是安排人物和场景内容的关系,或是人物本身肢体器官在画面里的相互逻辑关系。)
通过取景,知道自己要拍摄什么内容。通过构图,知道自己怎样表现拍摄内容。
关于构图,就是在摄影平面的二维空间如何表现三维空间的逻辑关系(其实应该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内容关系)。这个,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字说不清楚,谁也没有这个耐心在手机上说这些
前面我们说到如何来正确理解摄影构图,主要意图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摄影构图产生误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论摄影构图的知识,那么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话题是,拍摄照片时,我们该如何来取景构图?
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手段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相信很多摄影师朋友都拍过婚纱照,可能拍到最后都不知道怎么拍了。一对新人的婚纱照拍下来需要呈现多种多样的感觉,而这些不同的感觉就需要我们摄影师去做出不同的构图。简单来说,你不可能一百多张照片都是同一个构图。比如都是黄金分割法构图。这么多的照片肯定需要我们变化不同的角度、景别、色调、透视、大小差别关系来进行不同的构图。这就意味着摄影构图绝不仅仅是有黄金分割法来实现的,我们接下来就一条一条的和大家分析摄影构图都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
一:横竖构图的选择
拍摄前,我们首先会对画面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做出选择。不能说那种构图会更好,这里就要结合你拍摄的场景和表达的主题来选择哪种构图。
二:景别的选择
从第一步选择好使用横竖构图来拍摄以后,接下来就要去考虑使用多长的焦距,多远的距离来拍摄,这两种构图的因素就引申出我们对场景景别的控制。我们将景别大致分类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短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基本都是大场景,而长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基本都是小场景。我们就很难区别说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景别来构图,这个结果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拍摄角度的选择
我们还是接上面对景别的选择来讲,通过确定好景别以后,我们在拍摄时摄影师和被摄物体的距离就确定了。那么现在就需要摄影师对拍摄角度进行选择。我们常将拍摄角度划分为水平高角度和高低角度。从拍摄的水平角度来选择,我们常将其划分为正面、侧面、背面、前侧面、后侧面。从拍摄的高低角度类选择,我们常划分为仰拍、俯拍。
还是一样接上面说的进行角度的选择,我们选择好角度以后,摄影师通常会在镜头前方设有一个遮挡物或框架就够的物体。
我是摄影盲,这方面还是不懂。但按我的理解,取景是构图的延伸。你在取景的时候,就是按照你心中的构图来完成的。效果不好的话,还会二次构图,直到满意为止。这就是我的理解。
取景和构图有什么区别?
取景包括取景范围和取景角度,而构图是在确定取景后再对主体进行位置摆放,因此它们是前后的关系,先取景,再构图。
1.取景范围不同,表达的意境不同,构图方法也不同。
缩小取景范围或近距离拍摄,更适合表现主体的神态细节和动作,构图时就尽量避开与主体毫无关系的元素。
拍摄时可用大光圈虚化背景使画面更简洁,也可以找个暗点的背景,降低曝光补偿,突出主体。
如下图,虚化背景,利用斜线构图,沧桑的秋叶也多了几份活泼
拍摄/志励好摄
如下图,利用黑背景突出主体,构图时利用前景增加层次
拍摄/志励好摄
取景范围大,主要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构图的难度也会变大。按快门前多观察环境中有哪些元素能用得上,能够一下子能看到主体。
比如与主体形成大小对比,颜色对比等,也可以去寻找一些图形或线条,让它与主体联系起来。
如下图,取景范围大,构图时利用线条引导视线到江边玩耍的人。
拍摄/志励好摄
2.取景角度和构图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当你在考虑取景角度时,头脑里就已经想好了怎么去构图,所以才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取景。
拍摄时多观察主体的特点,用什么角度可以更好的表现出它的特点。
比如下面这棵[_a***_]虎,它是往上爬的,取景就要仰拍才能拍出它向上爬的感觉,用对角线构图法突出它往上爬的速度。
拍摄/志励好摄
比如要拍落叶,取景就放低角度,构图时物色好其中的一朵就行了,并找出与它对比强烈的其它落叶,使红色更突出,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也让画面更有空间感。
拍摄/志励好摄
总结:
取景是拍摄第一步,确定了取景,再想着怎么去构图照片更完美,主题更鲜明,主体更突出。
取景范围大,强调主体与环境的融合,构图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取景范围小,强调主体细节,构图要做到使画面简洁
取景角度和构图是同时存在的。
想了解更多的拍照技巧,关注志励好摄
每天分享摄影干货
田野风光如何构图拍摄,才能体现大片感?有哪些实用的技巧?
你好!谢谢你的提问,田野风光如何构图拍摄,才能体现大片感,有那些实用技巧?我谈点丶个人拍摄方法大家一起分享共勉,首先拍摄风光片当然包括田野风光,牢记构图三分法则非常重要,天空内容丰富时比例占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如果地面内容丰富反之,善于利用光,影,物体等来溶入构图中,比如我拍的这麦田,夕阳从远处的村庄落下,天空云彩非常漂亮,再利用麦垅,乡村公路为引导线,这样比较有视觉冲击力,天空云彩丰富多彩时,也可以架上三角架慢门拍摄,让天空云彩有拉丝梦幻的感觉更漂亮。这是我对田野风光摄影构图的一点体会,请指教交流,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构图拍摄的话,我个人竖拍喜欢用九宫格构图。但是竖屏拍摄会显得视野不够广阔!拍风景照不推荐竖屏拍摄。这里我指的是用手机拍摄。
拍风景照推荐用横屏拍摄,视野广阔,用三分构图,拍出上中下层次感,远近感,物体的影子也应该拍的清晰。
田园风光在我心里我觉得是秋天的样子,所以照片一定是暖调!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所以秋天拍摄或者阳光下拍摄效果会更好!
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教,这就是我对田园风光拍摄的认知度!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田野风光是大自然风光中的一种典型类型,主体表现是更多与乡村、田野、农庄等元素相关联。拍摄田野风光片也是摄影爱好者十分喜欢的一种拍摄题材。这里结合平时拍摄的一些体会,来回答如何通过构图来拍摄好田野风光片。
一是***用横构图法,也是最普通、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构图方法。这种构图法是能充分表现田野的广袤景况。其典型形式有:一是三分构图法,也是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构图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水平线来增加图片的宁静感和突出开阔感,可以让观看者观赏更大的视域空间,画面震撼。实际拍摄时,将天空、田野、前景按照三部分比例基本相同的原则布置在画面中进行拍摄。二是九宫格构图法,拍摄时把要突出表现的田野元素放在交叉点位置,让其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二是***用竖构图法,这种方法由于具有延伸视觉的效果,能更加有效表现出田野风光的纵深感。同时画面背景会有更大的留白空间,更好反映田野由近致远、深邃无穷的关系。
三是***用前景构图法。拍摄田野风光要仔细观察拍摄点附近是否有岩石、花草、流水等物体。思考能否将这些物体合理地放在画面中作为拍摄画面的前景物。在田野风光拍摄中前景物能起到烘托主体,装饰环境,拉伸空间、突出远近、平衡构图,美化画面的作用。
实际拍摄中我们要思考将前景构图法与横构图法、竖构图法结合使用,这样才能完美表现田野风光片的典雅秀美、气势恢宏等意境。上述心得供朋友们参考,如果认为有一定帮助作用,请朋友们关注、分享、评议、转载。
田野风光如何构图拍摄?田野风光大多数比较单调,尤其是在平原一带。要想拍出点意境一定要用人或物一点缀一下,让田野融入点故事感,凝结于画面之上,画面上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如何拍好田园风光,我的方法是:
构图
选择一个至高点,利用田园纵横交错的线条来构图,避免方方正正的构图法,应该用对角线构图法,高低错落有层次的构图法,利用逆光的方法拍摄,把田园里水面倒影的云彩拍出来,把对角线构图拍出来,把早晨初升的太阳拍出来,把傍晚的晚霞拍出来。但是要避免阳光直射镜头产生的光斑影响画面的美,选择太阳刚升起或刚准备落山时拍,用上虑镜把太阳光压低,用广角镜头,用小光圈f8和快门速度60~125,感光度400,来拍摄,可根据实时光亮度进行调节参数,利用加减暴光的方法进行调节,拍出一张美丽的田园风光。
您都知道哪些摄影的构图规则,经常使用哪种?
1、摄影构图的核心是什么
托马斯以前在微博询问了大家常用的构图技巧,从300多份回答中,我把各种技巧名称按提及次数排列如下:
构图方法:
三分法(井字构图、黄金分割)、居中构图(对称)、引导线(延长线、汇聚线)、对角线(X线构图)、画框、减法原则、对比构图、平衡法则(和谐)、层次构图(前中后景)、三角形构图、***(比例)。
斜线,井字,对比,三角等都是构图技巧,“构图技巧最重要的那条是,并且始终是,去掉画面中与主题无关的因素”
“有一句话说得蛮好:突出重点。
反复在取景器中转换构图直到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最突出就是的构图。
马斯自己也常常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按下了快门,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要突出的主体是什么,能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最后想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如果你融会贯通一下,甚至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惊人的事实:大多数人后期不好的原因,不是因为不会Lightroom、PS、美图秀秀,而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照片最后要调成什么样子!)
明白的摄影构图的核心原则,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流传很广
2、摄影既是减法,又是加法
一旦我们理解了,摄影构图的核心是确认主体和主题,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照片中该加上什么,该减去什么:
有助于突出主体,表达主题的元素,我们可以加到画面中。和主体、主题无关,甚至会干扰到他们的,我们要从画面中减去。同样一个场景,我们只要变换一下主体或者主题,我们在构图上也需要做出改变。
3、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体会到所谓的构图法则,只能使学生困惑不解。照片的成败与这些法则关系不大。而所有摄影家一致认可的唯一规则却是“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纽约摄影学院教材》
三分法(把物体放在照片的三分之一处,而不是正中间)位置又不容易让画面平衡,而三分之一附近的位置一般恰到好处。
最后总结
1. 大多数人构图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懂三分法、对称法,而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照片的主体、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只是凭感觉,碰运气
2. 摄影既是减法,又是加法。其核心就在于我们要突出的主体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会干扰主体、不符合主题的元素,我们要把他们从画面中减掉。能衬托主体、有利于主题表达的元素,我们反而要把他们加到画面之中。
3. 一切的构图法则,三分法、引导线、居中对称等等,都是为了照片的主体和主题服务的。
抓住照片的主体和主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了,摄影构图就简单了!
在摄影中,构图的规则有很多。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选择、优化。
构图其实就是把繁多复杂或者杂乱无章的东西,按照某一主题或想法进行取舍,然后把他们有机协调在一幅画面中。所以,我觉得在选择构图规则时先要明确两件事情。
1.想要表达什么?也就是主题的确定。
2.通过什么去表达?也就是选取被摄对象。
摄影构图规则也是为了帮助拍摄者更快更好地完成以上两件事的方法。
都说摄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该舍的舍弃了,该留的留下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安排留下来的各个要素了。这也就涉及到了各种构图形式的选择与使用。
构图形式的灵活使用是最容易让初学者看到学习成果的。
下面,我结合构图形式及其选择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多多指教,希望多多交流进步。
1.根据被拍摄对象自身的构成特点选用恰当的构图形式
其实,我们选择构图形式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依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选用的。
我们都熟知很多构图形式,比如S形构图,水平构图,垂直构图等形式。当我们面对类似场景的时候,自然会去想到***用某种形式。比如弯曲的河流,蜿蜒的小路等场景,我们自然要选曲线构图形式。
再比如有明显横向特征的场景,那就可以选择水平线构图形式。
以下这两张照片是我之前去海边玩的时候手机拍摄的。当画面中有明显的水平线时,水平线一般要保持水平,整个画面平稳、宁静。
最后这张照片如果两个人物的影子在画面的左三分一就更均衡了。因为现在看来画面右侧内容多,左侧比较空,整个画面不够均衡。所以,均衡感也是摄影构图中很重要的内容。均衡感其实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受。画面内构成要素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画面失衡,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像是一边轻一边重,一边太满一边太空。这个照片也让我想到三分法的应用也要综合整个画面要素的视觉均衡和画面效果来考虑。
2.人为地利用前景或边框对拍摄对象进行组合
这其实就是前景的利用和框式构图。
但我觉得这与第1种情况不同。第1种重在发现其形式规律,选择合适的角度、高度去拍摄,把其自身特点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而人为地选择前景,或者加框,则相当于对拍摄对象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原本可能比较普通的物体,因为加了一个框,可能就会变得生动了许多,更能吸引人的眼球。甚或引发更多的想象。
3.学会留白,使画面产生意境
摄影中的画面表达大致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类是注重写实的,另一类是侧重写意的。
写实的作品,注重刻画其特点,展现其形态等,对象本身就是刻画重点。
写意的作品,往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不会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某个物体,而是会留出足够的空白。空白就是意境生发处。
总之,摄影规则要好好利用,并且一幅照片中往往不是只考虑一个形式因素,而是要看整体效果。某些情况下,打破规则还可能会出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