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对象不在画面中央时,是先调对焦点再对焦,还是先对焦再移动相机构图?哪种更好?
对焦与构图的冲突
个人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当对象不在画面中央时,拍摄就可能面临怎样既实现精准对焦又实现理想构图的冲突。
通常听到的解决办法是:先对焦,半按快门移动相机实现构图,再全部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试从产生原因、拍摄场景两个方面分享个人的想法。
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来看:
l 一是完全依赖自动对焦。如果有能力手动对焦,旋转对焦环,可以直接凭经验判断拍摄对象清晰则达到精准合焦,这种情形下不需考虑对焦点与构图的冲突。
l 二是拍摄对象不在自动对焦区域内,无法移动自动对焦点实现对焦。所以,在自己的财力范围内,尽可能买对焦点多的相机。对焦点越多可覆盖的画面区域越大,可以减少一部分对焦与构图的冲突。当然,这样的相机的价钱也越贵。
从拍摄场景看:相机对焦是形成一个焦平面,对焦后再移动相机构图就会带来余弦误差。这个误差在不同的拍摄场景有巨大的差异。
l 如果是微距拍摄,这点误差足以毁了整个画面。即使用了小光圈比如F8/F11,但因为拍摄距离很近,同样使得景深很浅,一点点余弦误差将使微距下的拍摄对象完全不在焦平面上。所以,微距拍摄应构图后手动对焦,坚决避免对焦后再移动相机构图。
l 如果是大场景,拍风光、环境人像,光圈用到F5.6或者更小,则对焦后再移动构图带来的余弦误差一般还是在景深范围内而不足以影响对焦点的清晰。如果是纯人像片,比如用85mm,F1.2镜头拍人像,为保险起见,也不推荐对焦后再移动相机构图,应该构图后移动对焦点对焦。
要先调整对焦点,如果是人像,焦点聚焦在人物眼睛上,然后测光,调整到最佳曝光值,构图后,按下快门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平时也经常遇到,当被摄对象不在画面中央时,因构图需要不能调整聚焦位置时,右手拇指按住对焦锁定健,锁定之后移动相机构图拍摄,(测光要提前做好)。
这个问题实质是对焦和构图的先后问题,因为通常相机默认的对焦点是在画面中央。题中提到的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各有优劣,拍摄者应该依据拍摄题材、类型及时间等条件依需选择:
一、先构图再对焦(先调对焦点位置):适合风光、花卉、静物、人像摆拍等静态题材或严谨题材
先构图、再移动对焦点对焦,优点是合焦准确、缺点是拍摄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适合拍摄静态主体或相对严谨的题材,比如风光、花卉、静物、静态人像(摆拍):
使用这种方法时建议配合三脚架,一方面有利于准确选择焦点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拍摄稳定性和对焦精度,获得清晰锐利的图像:
先对焦再构图,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提升拍摄效率,毕竟对焦点的选择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这种方式通常用于运动主体等快速抓拍,或者拍摄一些转瞬即逝的、不可复现的画面:
但从实际拍摄经验出发,当用于快速移动主体抓拍时,即使拍摄者经验丰富,对相机操控熟悉,使用单点对焦模式(默认为中央对焦点)也容易发生脱焦情况,而且移动对象的快速构图对拍摄手法要求也较高:
如果拍摄快速移动主体,小k建议大家选择移动追焦模式/动态追焦模式(佳能AI SERVO/尼康),这种模式下相机会自动判断画面主体并选择对应对焦点,拍摄者只要把精力放在构图上即可。为便于大家掌握,以两款机型为例,简单介绍佳能、尼康相机的具体设置方法:
1、佳能5D4动态追焦设置:
(1)设置自动对焦模式为“AI SERVO”(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
如下图,按下肩屏DRIVE.AF键保持不放(位置1),拨动主拨盘(位置2),直至肩屏中出现“AI SERVO”标志:
(2)设置自动对焦区域模式为“自动选择自动对焦”
如下图,按下自动对焦点选择按钮(位置1),再按下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按钮(位置2),在取景器中观察,每按1次即可切换一种模式,直至切换至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模式:
【说明】:实际拍摄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始终半按快门方可实现焦点追踪、二是要注意实时移机构图,避免移动主体脱离画面,切记。
2、尼康D850动态追焦设置:
(1)设置自动对焦模式为“AF-C”(连续伺服AF)
如图,按下AF模式按钮(位置1)保持不放,再按下主拨盘(位置2)进行选择,直至肩屏或取景器中出现“AF-C”标志:
(2)设置AF区域模式为“动态区域AF”
如图,按下AF模式按钮(位置1)保持不放,再按下副拨盘(位置2)进行选择,直至肩屏或取景器中出现“d 9”、“d 25”、“d 72”等系列标志:
【说明】:“d”后的数字代表激活的对焦点数量,数量越多,追踪速度和精细度越高,但出现误判的可能性也较大,是一把双刃剑。
三、提示与建议
1、使用先对焦再构图的方法拍摄运动主体,如果担心来不及构图,可以配合高速连拍功能,一次拍摄多副片子,供后期选择或二次裁剪。
2、先对焦再构图要注意余弦差,要点有二:一是锁定对焦后相机转动角度不宜过大,二是焦平面景深不宜过浅,否则会有脱焦可能: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关于摄影的相关问题,朋友们可以关注小k后发送下图各类关键词,获取小k为您整理的独家摄影技巧,祝您摄影愉快🌹:
爱摄影、爱生活,致力打造最具价值的摄影自媒体。欢迎关注“小k印像”,了解更多摄影常识和技巧,共同学习进步🙏🙏
因为拍摄构图的需要,大部分情况下,拍摄主体或选择的对焦点是不在画面中心位置的,这样想要得到心仪的构图,而且对焦还在主体上,有两个方式。
就是题主所说的,一、先构图,调整对焦点到主体,对焦,拍摄。二、先对焦,然后锁焦,再移动相机构图,拍摄。
从技术稳定、对焦准确的角度分析,肯定是第一种方式更稳妥。这种方式下的对焦拍摄,是不容易跑焦或操作失误的。还有先构图的操作,也给摄影师更充足的构思和考量的时间,做到从容拍摄。
但是,缺点就是太繁琐,也频繁的更换对焦方式及对焦点的位置;即使机身上有拨轮快速选择的话,也不算快捷。而且这个操作,对于习惯使用点对焦的摄影师,往往会出现调整了对焦点,但是仍不符合理想沟通的尴尬。
所以这种拍摄方式,还是适合时间充足的慢拍、新手入门阶段的学习、作品品质要求比较的高的拍摄。
第二种,先对焦,再锁焦,然后移动相机构图拍摄的方式。是我用的比较多的拍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拍片速度快。
但是给予摄影师思考构图的时间很短;技术控制要到位,相机移动幅度要小,要稳,否则容易出现跑焦或焦点不实的问题。而且,这种锁焦后,再移动构图的拍摄方式,只限于幅度比较小的水平和垂直移动,不能前后移动构图,前后移动,因为距离景深变化的缘故,很容易造成焦点的跑焦问题。
所以这种拍摄方式,适合拍摄时间短,婚礼跟拍等需求的快拍、抓拍模式。不建议新手入门就先接触这种拍摄方式,也不推荐用于画质要求极高的专业拍摄。
综合考量,两种拍摄模式各有千秋,总得来讲还是第一种拍摄操作更稳妥一些。还有就是相机的操作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新手摄影师先接触第二种拍摄模式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