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时远处地平线在人头部上下哪个位置合适?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拍照时地平线在人的身体的下半部分比较好(最好是脚底),这类照片通常是环境人物片,既要风景还要表现人物的摆放位置,都要顾及到,最忌讳在人物的颈部和脸部,摄影师要移动相机,恰当的把人物和景摆放合理的位置,摄影师低角度的拍才是最好的。
把地平线放在下方好,这样能使天与地之间生产关系,且能让画面生动,若放在人之上,可能地平线就会把画面分隔成上下两个关系不大的两个画面,破坏了整体感。就象古诗中描写的"大漫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有诗意的景像,若没有从大地上升起的一缕袅袅炊烟,没有了从高空落入长河的落日,天空与地面就生产不了互动的关系,也就可能不会成为一幅统一整体的生动画面,所以,把地平线上在人头部以下比以上要好。当然要避把这条线正好放在人物的脖子等明显合适的地方,尽可能放在人物身体的下部分更好。
拍照时远处地平线在人头部上下哪个位置合适?
首先,明确一点,最忌的就是地平线(也包含其他明显线条)从人物的脖颈处穿过,俗称“切脖”,同理,也不要“切脸、切脖子、切腰”,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如下图背景中的地平线在女生的脖子位置切过,虽然做了虚化,但依然非常明显。
“切脖”
个人更喜欢把人物处于地平线上面或者下面,不过地平线具体放置在人物之上还是之下,还是取决于拍摄环境以及创作意图。
人物处于地平线之下,人物作为衬托,更突出环境。
人物处于地平线之上,更突出人物主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天空和地面往往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通常天空亮度大,色彩相对简单清新,往往象征了“自由”、“活力”等,地面亮度低,色彩相对丰富厚重,给人以“压抑”或者“稳定”感。以下图为例,地平线位于图片较低的位置,天空比例远大于地面,即使大部分天空被树叶覆盖,也并不会影响整体相对清新的氛围。
地平线处于画面下方,即使大部分天空被树叶覆盖,也并不会影响整体相对清新的氛围。
而相反,下面这张图,提高地平线高度减少天空比例,那么效果与上图就正好相反,能够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提高地平线减少天空比例,给人一种压抑感,突出雨天的氛围感。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墨染印画】
艺术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特殊的生活场景,特别的艺术考量,就不说她了。
说一下,一般的情况下,怎么安排照片中的“地平线,海平线”,怎么安排人物在照片中的位置。特别是人物的头部,关键是人物的脖子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和地平线的相对关系。
一张好的照片,要看起来很“顺眼”。要顺眼,在构图上,就不能有大的毛病。地海平线,在照片中几乎经常出现,特别是室外照和风景照。一般说,地海平线要处于整个画面中部到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最好!因为,这也是一般人的真实视野,是在真实场景中所能看到的“真实场景”!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略加调整。那就是,你看看所拍摄的地,或者是天,有什么特殊的景物需要表现。如果地上有,那就增加地平线的高度。如果天上有,那就降低地平线的高度,这个很好理解吧?但不能调整太大。
照片中,除了风景,最重要的其实是人物。一般说,照片中的人物,除了特殊表现需要而外,一般情况下,人物不能居中,不能过大过小,也不能太靠边。人物在照片中的位置关系,也还是应该***取“三分法”的原则,也就是人物在照片中居于三分之一的位置为好。
最后说人物头部和地海平线的关系。因为以上景物,人物的大***置已经明确了。实际上,头部和地海平线的关系已经出来了。一般说,地海平线要在人物的腰部以下。基本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在头部的上下左右。如果把地海平线安排在头部的上下左右,那就是一张拙劣的照片。如果让地海平线“切割脖子”,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发几幅本人作品,以飨读者。请看我处理的地海平线怎么样?
下图为,正常的地海平线。
下图为,为表现人物,抬高地海平线。
下图为,为表现天空,降低地海平线。
下图为,“隐蔽式”地海平线。
下图为,“切割式”,地海平线。
感谢邀请。
先说答案:
摄影师在拍照时,看到远处有地平线,取景构图就应该避免放在模特的头部周围。也就是说,地平线放在***头部上或者下,哪个位置都不合适。
照片是二维平面的影像,拍摄环境是立体的三维的空间。
我们用二维平面的影像来表现立体三维的空间,摄影背景中的线条在三维空间里虽然是和***并没有产生交集,但是在二维的影像里面,就会显得有交集。
所以,外拍人像时,摄影背景中如果有很明显的线条,摄影师就要格外注意。因为这些线条很有可能成为照片中,横穿***身体重要部位的“利刃”。
侍墨相信,摄影***在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自己成为照片中的蓑衣黄瓜吧?
1、能避就避,避不开就调整位置
外拍人像,如果有地平线、天际线之类很明显的线条,摄影师就要格外注意:能不能避开这些线条“切割”***身体的即视感?
比如,地平线从***的头、脖子、肩膀横穿而过,都可以视为是地平线“切头”。
如果有可能,摄影师可以在拍摄时,通过调整摄影角度和***的摆拍姿态,调整地平线的位置。能够避开地平线最好,如果避不开地平线,那就尽量缓和地平线“切割”***身体重要部位的即视感。
比如,让***站的稍高一些,或者调整拍摄机位,把地平线的位置,从***的头顶,调整到胸腰以下。
2、用摄影道具隔开
侍墨姑娘总说,方法总比困难多。
作为摄影爱好者,有一条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见招拆招。讲直白一点,是根据不同的拍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拍摄方案。
当拍摄环境中出现地平线“切割”***头部时,摄影师可以想很多种办法来化解这份尴尬。调整拍摄机位是一种方法,用摄影道具隔离,起到缓冲作用,是另一种方法。
比如说,让***撑起一把伞。当***把伞柄架在肩头时,伞盖自然就会成为“隔离”***头部和地平线之间的“屏障”,地平线切割***头部的情况就被巧妙化解了。类似的摄影道具还有,纱巾、帽子。
总之,摄影师在拍照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脑子,多动动脑子。拍摄环境是死的,摄影师的脑袋是灵活的。
喜欢此内容的人都关注了柳侍墨!你要不要也关注一下呢?
摄影什么是主体和陪体,人物和景物怎样分?
摄影什么是主体和陪体,人物和景物怎样分?
感谢邀请!
摄影什么是主体和陪体?
摄影构图中的主体,就是你拍摄的主题,你要表现的内容,你画面中要突出表现的对象。
摄影构图中的陪体,顾名思义,就是对主体起到陪衬,烘托,说明,对比,引导等作用的对象。
在摄影构图安排中,要注意陪体不能和主体争抢画面的主角地位,陪体要能很好的突出主体,突主题,而不是相反。
人物和景物怎样分?
这个人物和景物怎么分,我不知如何去回答,可能我没有理解题主的意思。
人物就是人物,景物就是景物,没有什么区别不了的。
即便是人物再小的环境人像也能看出什么是人物,什么是景物。
举个例子,如图,小女孩是主体,手中的玩具是陪体,小鸟的房子是陪体。
草地,小路,后面虚化掉的树林是景物,是环境。
头条号:紫枫摄影后期教学
专注于摄影及摄影后期教学二十余年 简单清晰 讲透原理 突出可操作性 !
已发布大量系列教程 软件 素材 滤镜 插件等粉丝***!关注即免费赠送!
“红花还需绿叶衬”,构图画面中的主体对象是说明与表达拍摄者思想的主要元素,陪体作为次要元素,起到突出与烘托主体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画面才能更加丰富。应该怎么互称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好看,画面的效果实现1+1大于2呢?
一、突出主体
主体是画面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重心或中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吸引摄影者进行拍摄的主要因素。主体往往只能以一个对象或一组对象的形式出现,这样才能鲜明、准确地突出主体。它的作用如同千军万马中的统帅,是整幅画面引人关注的焦点所在。突出主体有以下几个方法:
既然主体是摄影构图的核心,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把整个画面中最佳位置留给主体。从一般的欣赏习惯来说,视觉中心通常落在一幅画面的中心部位。
以光线影调突出主体
光线是构成影像的基础,构图中使用光线,按照主体的需要从利于揭示照片主题出发,进行组织和选择。如使用轮廓光可以使人物从杂乱的背景中跳出来。在黑暗的屋子里,一道光线从窗外照射进来照亮物体,画面对比鲜明,质感丰富,富有感染力。
头发上产生的轮廓光使主体人物突出
以生动形象突出主体
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通过主体来表达拍摄者的意图。而主体的形象是否生动,是否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通常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
尤其是拍摄人像作品的时候,在构图时通常让人物占据较大空间,***用近景或特写。可要使这些作品形象脱颖而出的话,务必抓住人物生动的表情、姿态。生动的人物形象加上较大面积的画面自然能使作为主体的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
以人物的生动形象突出主体
以色彩突出主体
在拍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明度和饱和度的对比效果,进行合理搭配,使画面的效果对比鲜明、协调、和谐。如果主体物以暖色出现,选择一大片冷色来衬托的话,就能达到“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不仅能突出主体,还能使画面颇有观赏性。***在蓝色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以动人情节突出主体
在表现人物为主体形象时,如果能抓住动人的情节,会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当我们的拍摄对象是一个群体的时候,不同人之间的表情、神态、动作,有时候也会形成生活的情节。有些情节会很有趣味性,如果能用这类引人入胜的情节表现来突出主体,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