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书法、大师们都在玩重墨,肌理,空间构图,搅扭线条,冲击力,这是当下书法的出路吗?
书法的核心恰恰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文是内容,书是形式。文是灵魂,书是形体。文是生命,书是躯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是文主宰着一幅书作的意境。文不同,书亦不同。
就当前来看,端正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目的,才是“取法乎上”的根本途径和迫切需要。
中国书法是个人学养、志趣、追求和心态情绪自然、真实的流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发心变了,一切就都变了。
在“心正”的前提下,书写者必须在“执、使、转、用”,“轻、重、疾、涩”,“提、按、顿、挫”等技巧上反复练习,下足功夫,从点画、结体和映带呼应中获得“笔法”;
同时,还得不断加强自己对于文字内容的深度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和品格,在“创作”中才能做到“意到笔到、以手写心”,表达出自己真实的精神状态来。
随着习惯、经验的积累和天赋、潜力的不断强化,如果能把“字迹”背后所潜藏的传统文化意识,比如“以人为本”、“师法造化”、“阴阳平衡”、“顺其自然”、“揖让有礼”等,因时、因地、因情、因境、因文、因理地表达出来,就达到“技止于道”的境界了。
一些书法***玩重墨、机理,空间构图,搅扭线条,冲击力,这是当下的书法出路?
这一切都是源自展览时代而形成的书法现象,在古代就没有这样玩法。书法已经从斋中走出来,有了大的展台。由此现代书法,应运而生。
对作品的创作开始从视觉上下功夫,大家都知道,现代灯光,照耀下,作品显得精神,光线起到了一定作用。现在展览都已按装了此设备。
同样创作者,大胆用墨,章法上布置也有了千变万化,书墨气势,也似猛虎下山。似乎有了冲击力。
然而过分追求墨色,线条的夸张扭曲,挣扎,狰狞,把书墨写的高大上才罢休。当一时喧嚣,一时猖獗,尔后大脑空也,什么也没有留下影象,说白了,不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观看制作的皮影。
感觉耐赏的东西,百看不厌,而对于现代这套属造作之性。实为乏味,展台一色的冲击力,令人生厌。
古典,耐赏,有其书法内蕴包含。而今实为物理机械模型。
只能冲击一次,一如广告,再播放,仅为熟视不看了。
可见,此书风,不是书法出路,死胡同。
真书法,具形质与情性双妙。能够从书墨读出心境。
耐赏书法之创,必有耐住磨砺之心。
不敢说这是当下书法的出路,但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应该给予肯定。当下的书法应该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各种流派纷呈,从这一点上来讲,区别于书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学院派、流行书风、现代书法,这三者应该是当代书坛最具代表性的。
学院派应该是最重传统的,也是学古最深的,也培养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书法家。但是,在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学院派还是明显不足的。
流行书风主要代表如展览体,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都有固定的风格写法,程式化很强,几近于***,所以展览体绝对不值得提倡。但是这些固定的写法在不同年代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书法引进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元素,如线条、空间、肌理、冲击力等等物理元素,甚至脱离书法本体,重在书写过程,不求最终结果。现代书法在创新的角度是最先进的,但当下书法的出路是不是在此就不敢说了。
书法未来的出路,在于书法的法和书法所遵循的规律上,写的汉字没有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写的汉字只有字的字意,没有书法的美感,没有书法的不朽性。书法美的感染力和不朽性,一在于书法的法,特别是书法的笔法和汉字结体法则,二在于书法所遵循的大自然规律的应用上,三在于气和韵,气韵合一。至于用什么笔写,什么人写,什么墨写,什么纸写,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否能把书法的法度写到90%以上,这个书写目标实现了,达到了,写的字就有美的感染力和不朽性,这就是未来书法的出路,否则就没有书法的出路。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如果书法就是玩肌理、空间构图、搅扭线条、冲击力真是是穷途末路了,书法当然要死亡的。
艺术必须有两个特色
第一,美的感染力
第二,不朽性
如果艺术没有感染力,也没有不朽性,还能是什么艺术?
那些口口声声打着艺术二字的艺术家,整天花样翻新,也没有什么艺术内涵,艺术感染力何来?
我看他们的“艺术”还没有不朽已经速朽了。没有艺术承传,艺术的源泉也就枯萎了。
清代一位学者,在谈到唐代楷书的时候说,唐代楷书丢掉了隶书的丰富多样性,过于单调统一,后来的书法学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结果楷书越来越没有生气了。
今天的所谓现代派书法家,完全不要传统,甚至传统都没有彻底吃透,就开始大搞什么“创新”,让书法有“肌理”、“搅扭线条”、“冲击力”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书法不是绘画,不是设计,而是汉字艺术。
汉字艺术必须追求汉字的基本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绘画思维。
我们利用汉子之美,可以设计和再创造的汉字之美。但是,这个比例不应该很大 。
如果汉字不是汉字,而是一些艺术设计,这就没有汉字艺术的不朽性了。
因为艺术的不朽性是建立在高度的经典美的承传的基础是的。
如果没有高度的经典性,就不会有承传,没有承传,艺术就一世而亡,只有自己玩一把而已。
书法艺术的承传,是建立在深厚的承传基本上的。
现在的现代书法,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创造性,也没有经典的美,我们很难想象怎么承传。
例如,王冬龄的“竹书”、“乱书”有什么意义?
对王冬龄本人的书法,我写过一个文章《王冬龄为什么在楷书的路上逃跑了》,这篇文章主要是说,王冬龄的书法从楷书到行书,都没有完成创新,也没有超越什么。然后就去搞他的所谓“创新”书法了。
结果是什么?在楷书和行书中没有完成的书法美问题,在他的“创新”里继续存在,例如笔法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基本笔法,如果没有达到完美境界,你是很难有经典的书法之美的,更何况还有墨法之美。因为,墨法之美是建立在笔法之美基础上的。王冬龄并没有在这些基本的书法美学元素里有建树,他怎么会创造经典?他的作品怎么会是经典?
既然不是经典,那么你是作品肯定就是历史的废品了。
即使有人收藏,那也等于是收藏废品而不是宝贝。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就是王冬龄主持的。我们看看以上这些作品都是什么经典。
此外,像所谓的名人签字,也是一种书法搞笑。
例如下面这个“奖状”上的签名,就是舞蹈家杨丽萍的“书法”。
本来好端端的一个签名,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偏偏她要花里胡哨地搞什么“名人签字”体的“书法”,感觉不伦不的。
这都是我们对汉字艺术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书法垃圾盛行。
书法是艺术,艺术必须有品味。肌理,空间,这些都是绘画思维,尤其是“肌理”还是油画的笔法词汇,都用到书法来了,真是,没有故弄玄虚,好像就没有学问一样。
书法的有“肌理”吗?其实就是用油画的用笔词汇,代替中国书法的墨法。你直接说墨法,不久可以了吗?为什么墨法成“肌理”了?
再说,所谓的空间感,只是我展览作品,提供的说辞而已。与书法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展览作品,现在需要作品尺幅大一些,甚至大很多,那么,字也要写大一些,这是现在书法展览的需要,有一定的道路,所以,以前没有到“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问题就出来了。
但是,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代替不了书法之美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法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基本原理不够,只有肌理,线条搅纽,那就有些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