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点对焦,偏移构图如何避免余弦差?
这个问题不用太纠结,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使用,不会出现焦点不清晰。但是当你用大光圈镜头(1.2)或微距镜头,在最近距离,使用最大光圈,景深最浅时,就要注意了,对焦时最好选用最近的对焦点。
如果一定要先对焦再构图,确实会有余弦差的问题,但是也不必过于在意,多数情况下实际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余弦差是否明显影响最终对焦,主要取决于当前器材和拍摄参数下画面景深的大小:
一、光圈越大、主体和背景越远、焦距越长,原则上景深越浅,余弦差影响相对明显
最典型的就是大光圈拍摄人像,如果对焦后构图的偏移量(可能是水平、垂直等任何方向的偏移)或偏移角度过大,最终对焦确实会出现较大偏差:
上图脱焦的程度可能稍显夸张,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最终焦点可能明显偏离原先的焦平面了。
其实有不少对余弦差不了解的朋友,反映镜头有轻微跑焦现象,一部分就是先对焦后构图,导致焦点与目标焦平面偏移所造成的。
向上图这样人物面部不在画面中心点的时候,最保险和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直接使用其他对焦点,对焦构图一次完成,以保证焦点清晰。
二、光圈越小、主体和背景越近、焦距越短,原则上景深越大,余弦差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风光一类小光圈短焦广角拍摄,余弦差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三、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
第一个,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前面说的直接用其他对焦点;第二是如果不影响拍摄效果,可以尝试减小光圈,降低影响;第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上高精度滑轨,放置在与目标焦平面平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对焦再移动,但是无论从成本上还是效率上都没有太大意义,毕竟在一般情况下,现在机器非中心对焦点的精度也都完全没有问题。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爱摄影、爱生活,欢迎关注“小k印像”,了解更多摄影常识和技巧,共同学习进步!
佳能5d3怎样锁定对焦?
佳能5D Mark III***用锁定对焦重新构图的方式,首先是用ONE-SHOT,然后半按快门就锁定了对焦(大致),因为相机重新构图时也会有轻微的移动,用大光圈时需要小心。
单反对上焦后重新构图行吗?为何拍完后,相机图片显示对焦点不在你选择的对焦点上?
相机可以在回放照片的时候显示对焦点位置,出现题主所说的这种对焦点显示位置与实际对焦点不符的情况是因为锁定对焦后的二次构图产生的。
就像下面这个例子,本来实际对焦的位置是人像的眼部,为什么对焦点显示的是其它位置呢?我们知道,单反相机对焦的方式有两种:
对焦方式一:有的人习惯使用先构图再对焦,构图确定后,再选择相机的自动对焦点,选择那个想要清晰成像的位置的对焦点,半按快门进行对焦,然后直接按下快门完成曝光。
对焦方式二:而有一些朋友,特别是习惯了对焦点比较少的相机的早期摄影玩家,更喜欢先用相机的某个对焦点对焦,然后锁定对焦再二次构图完成拍摄。
正是因为这两种对焦方式的不同,导致在相机显示预览照片时对焦点的位置不同。相机或者厂家的官方配套图片管理软件都可以在预览照片的时候显示出相机对焦点位置,不过这个对焦点位置真的就是相机实际对焦的那个点所在的位置。如果你使用第二种对焦方式,也就是先对焦后构图的方式,对焦点显然已经与实际对焦点位置不符了。因为在先对焦完成后,焦点被锁定,焦平面不会发生变化,保持在这个焦平面再平移重新构图,最终对焦的位置还是这个锁定的平面,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与最初对焦时的构图画面发生了偏移。
如果使用第一种先构图后对焦的方式,则不会出现对焦点显示于实际对焦点不符的情况。不过这种只适合于对焦点分布范围比较大、对焦点数量比较多的单反相机,比较老旧的单反相机一般都没有那么多对焦点,只能靠着摄影师经验先用中心点对焦再平移构图。
所以,出现这种对焦点显示与实际对焦不符的情况并没有什么稀奇,知道其中道理就会明白了。
作为摄影师,你习惯先对焦后构图,还是先构图后对焦?
先对焦还是先构图,这个应该除了跟个人使用习惯有关,还跟使用的机子有关吧。
但是目前来说,设备性能都很好了,对焦速度很快。我自己一般是先找好拍摄角度,构好图,然后对焦的,就是对一下焦看的清晰一点,很多时候是对完焦,然后再调整构图,然后再对焦。需要不断的反复对焦和构图,直到看到满意的画面,然后开始拍摄。
所以,先对焦还是先构图,这个谁先谁后,都没关系,最终是一起配合好,才能拍出好照片的,毕竟没有好的构图,也不好看,没对到焦,拍出来也是虚的。
摄影应该“先对焦后构图”还是“先构图后对焦”?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好到经常有人争论,而且各说各有理。
最近,有朋友问:到底是应该先构图还是先对焦呢?
摄影应该“先对焦后构图”还是“先构图后对焦”?嗯,是一个好问题,好到经常有人争论,而且各说各有理。到底是应该“先对焦再构图”还是“先构图再对焦”呢?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概念,一个关于对焦很重要的概念——余弦误差。
什么是余弦误差?
余弦误差,听上去就不明觉厉,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看一张图就知道了↓↓↓
蓝色线条是第一次对焦的合焦情况,橙色线条是移动机位之后的变化如果这个图没有看懂的话,那么看下面一个更易懂的简图。
简易图上面这两张图其实就简单明了地说明了什么是余弦误差:有时对焦到人眼上,然后稍微以改变构图,焦平面就会有所改变。所以这也是什么有时候你在拍妹子的时候先对焦再构图的话,你认为的焦点会是“虚”的原因(可能有人会提到对焦锁定,对焦模式要选择单次自动对焦,如果选择智能对焦或连续对焦,就不存在锁定对焦了)。
单次自动对焦那么,回到正题,应该是先构图还是先对焦呢?
理论上来讲,正确的拍摄流程是先构图,构图完成意味着画面锁定住了,你最终呈现的就是这个取景范围。然后再有变化的无非就是照片明暗——曝光,以及最重要的哪清晰哪模糊——虚实。而对焦恰恰决定了后者。这时候你对焦,做的就是达到自己需要的虚实结果。
但是我们实际拍摄中却会发现这一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
慢...
在实际拍摄中,为了保证我们对焦的精度,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使用的都是单点对焦,所以最终的对焦结果经常是这样的↓↓↓
单点对焦但是有更多的时候,我们拍摄的重点不在构图画面的中心,比如这些↓↓↓
拍摄重点偏离构图画面中心拍摄重点偏离构图画面中心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如果是先构图,再慢吞吞的去调整焦点的位置,那很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拍摄时机,尤其是拍摄动态或者新闻纪实类的题材。
慢,是第一个问题。其次,很多型号的相机都不具备“点测联动”的功能,只有中心点才可以测光。很多时候为了测光数据的准确性,不得不先对焦,然后才开始构图。
所以,综合以上问题,先对焦后构图的拍摄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余弦误差怎么办?
只有在景深很浅的时候余弦误差的作用才会被放的越大。如果画面的景深很深,那么不会受到“余弦误差”的影响。因为大景深的时候清晰范围很大的,即便你机位位移产生了误差,也依然是在景深范围之内,所以就没影响了。
“打鸟”就是很好的先对焦后构图的例子另外,对于拍纪实、运动、新闻类、鸟类题材的,拍这类题材的首要目标是把画面拍下来,那还有时间慢慢构图,调整对焦等等。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拍社会新闻的,构图之后再对焦,你可能需要调节对焦点,对焦点调节完,人位置不在了,再调。也许出片率很低。而你先对焦后构图,你完全不需要有调节对焦点这一步,时间大大被节省了。
那么,关于到底是先构图后对焦还是先对焦后构图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已经得出结论了:如果你的景深范围足够,即便产生余弦误差也能保证原本对焦位置清晰的话,放开了去用“先对焦后构图”的方式;如果你必须要用小景深拍摄,那还是乖乖的构好图再进行对焦吧。
对焦、构图两者谁先?谁后?简单点来说:
1、先构图,再对焦适合[_a***_]和对焦点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拍摄,更适合拍摄静止的物体。
2、先对焦,后构图适合要求抓拍、拍摄节奏较快的场合、以及对静止物体或移动物体的拍摄都有很好的表现,拍摄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