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摄影书说构图还有“加法”原则,构图不是应该遵循“减法”原则么?
摄影技术跟摄影艺术是两码事。
因为艺术是人思想的具象表达。每个艺术作品不可能表达太多的想法,所以就得突出你要表达的“点”,因此就要省去对表达思想没关系的和有影响表达的元素。
附图,昨天在公交车上拍的。简单,却很舒服!
摄影中的“加法原则”“减法原则”都只是摄影中的构图技巧。如果一定要考虑构图原则,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原则出来。事实上,构图虽然有几个基本原则,但绝对不能照搬套路。通过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构图以及光影来展现自己照片独特之美,这才是每个摄影师所追求的。
构图中的加法,就是在拍摄场景中,加入一些元素,让主题更鲜明,让画面更生动,让表达的主题得以强化,这其实也是一种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加法的应用很多,无法一一列举,构图中的加法有一个重要原则,要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
构图中的减法,这个很好理解,有句话说,简单就是最好的。去除镜头中多余的景物,让注意力集中在摄影师想表达的主体上,取我们所需,舍我们所舍。这就是构图减法的主要原则。
事实上很多摄影教科书都会对构图有所阐述,各种原则各种方法,加上各位摄影的不同理解,一味生搬硬套只会让自己在拍摄时手忙脚乱,头晕迷茫。一切原则都是死的,构图就是为了表现力。学习摄影构图基本原则,然后忘记他们寻找自己的摄影理念。摄影,决定性的瞬间需要瞬间的决定。
1.当代摄影源自180年前的欧洲法国,照相术的诞生对于西方绘画艺术以及以此为生的众多画家,当时振动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最终结果照相术无法取代绘画艺术,而这种摄影当时被称为“光影绘画”,它在艺术上的延伸与发展还是离不开绘画范畴的,无论是光影、色彩的运用还是构图,乃至主题主体都是在绘画艺术的范畴里。
2.我们都知到绘画,无论古今、无论中西方美术界画家,想阐述一个故事或一种情绪表达,那么就在画纸(布)去画、去添加想表达的东西以及事物,比如中国各种古代仕女手中的画扇、比如西方文艺复兴著名画作《马拉之死》里死亡人物一手拿着信纸、一手拿着鸡毛笔,从构图上为马拉死亡增添故事性与悲凉感。我们可以简练地说,这就是所谓加法!就是把需要的东西以及事物合理添加进去,更好的服务好主题。
3.刚才说了,摄影严格意义上也是一种艺术绘画,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摄影师就好比一个画家,当他看到一个很好的艺术场景,无论表现的美景还是人与事,只要他心中有想法,就用相机去拍摄,相机好比画家手中的画笔,但相机拍摄的、立刻显现的是一整幅“所见即所得”场景,那么摄影师就必须根据自己想表达的主题,那对阐述无关的杂乱事物剔除画面,让画面更加干净、简练,让观者一看就知道摄影师想表达什么,并被这种艺术阐述方法所感染,感同身受!(摄影中运用减法到极致就是极简摄影,就像中国画中那样运用大量旁白,非常蕴含意境。)
4.反过来讲,当一名摄影师带着满满的情怀去表达一个艺术主题、阐述内心的一种内心情绪的时候,他的相机场景里可能需要一个主体、需要一个陪体的时候,我们的摄影加法是必须的,也往往是一副艺术摄影作品里的点睛之笔!我朋友前些年去安徽宏村***风,江南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烟雨蒙蒙,照片画面特有诗情画意,但看来看去,缺点灵气,此时灵气是什么,是人!我哪位朋友为了拍到一个打着伞的婀娜多姿身影的女子,这个合适又满意的身影,足足等了两个来小时,感觉太值得,这就是加法,加的是灵气与意境!在摄影构图里,要积极大胆地打破各种条条框框与规则,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该加就加,该减就减!也许能更好的到一张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
(以上个人肤浅对摄影构图看法,如有高见请指正!)
都说摄影是减法,主要说的是构图,让画面更整洁,去杂取精。删繁留简 让主体更突出。
也有人说摄影是加法。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个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让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故事,是在创作中因该思考的。
摄影是减法,这是摄影人普遍懂得的一个道理,因为我们通过镜头看到的并不是摄影人所完全需要的,让杂乱的、多余的干扰元素消除掉,这就要考量摄影人的选择、取舍和提炼的水平。但还有一个情况,就是通过镜头看到的,让摄影者感到画面不是那么圆满、不是那么丰富,似乎还缺少点什么,这就要用到摄影的加法。
不管是人文摄影还是风光摄影,优秀的作品都是“极简”和“点睛”的灵活运用的结果。“极简”指的就是减法,“点睛”就是加法,所以,加法要得当。比如,我们拍古建筑,古建筑旁杂乱的干扰主体表现效果的物体要舍弃,尽管再美,都不能影响了主体兴趣中心的表现,舍弃可以用仰拍等变换角度的方法。干净的画面,更能让观赏者凝神定睛,不会被与主体不相干的物体所分神,给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再比方,我们想拍一片古建筑群,或者一座古建筑,死的物体,摄入了人的元素,整个画面就有了生气,似乎画面会喘气了,透气了,有灵性了,有了生命的含义,意境也得到了深化、升华。加法就是让画面融入与主题相关的元素,丰富作品的内涵。
加法与减法的摄影语言的调动,往往体现出了摄影者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加法与减法相比,加法更加有难度,常常为了让画面融入一则信息,摄影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等待着瞬间的出现。
摄影人只有掌握了加法与减法的要领和意义,才会在拍摄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让创作的作品更完善、更典型、更理想、更符合主题的要旨。
作者图文系原创作品
照片的二次构图是否等同于摄影中的减法?
对照片的裁剪只能说是摄影后期减法的一项,也是大家常用的,后期还有很多项,比如降低曝光度,调颜色,减高光等。,为了突出主题,裁剪照片,二次构图有时很有[_a***_],当然原片一次性就拍好,那是最好的,但是太难了,需要前期做很多工作,包括所用焦距,光圈,视角,机位等等,所以一次性拍好有时不太现实。风光摄影,如果不是像花卉特写,我认为取景视角广一些,这样处理照片时把不需要的裁掉,多了可以裁掉,少了可是无法加的,宁多务少,当然相机像素不能太低,景深不能太小。个人观点,不喜望指正。
某些不可控的场面,前期不能避免,那就这能后期剪裁了,我觉得应该算是“减法”当中的一种。
当然,摄影的减法不单单是指照片中所包含内容的减少,还包括色调,色彩方便简单和协调。
是指后期的裁图吗?摄影中的减法应该是包含内容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后期的裁图是审视一幅摄影作品,对它的不足进行再调整构图的一个形式。有时经过裁图,突出了拍摄时构图重点不够突出的部分,裁去与拍摄目的联系不紧密的空余部分。这些的裁图都不能简单地以”减法”来进行概括。
【二次构图剪裁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
二次构图等同于做减法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二次构图的过程中不允许增加新的元素,那么也就只存在做减法一种可能,即减去与主题无关,或对主体产生干扰的元素,以达到突出主体,更好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尽管我们在拍摄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往往等到真正拍摄时,因现场情况多变,致拍摄的画面从构图看很难达到完美。而通过后期二次构图(具体操作主要是旋转和裁剪),则可以使画面主要元素安排更加合理,更能表达主题思想。由于在二次构图时,只能裁剪(减法),不允许拼接(加法),将造成主体周边空间压缩,而致环境交待不足。为避免这一问题,有经验的摄影师会在拍摄时,有意将画面拍得更宽松,为后期二次构图剪裁预留空间。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剪裁后环境空间不够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但也有摄影师认为,通过后期剪裁构图(二次构图)总不尽人意。还是不如一次构图效果好。笔者觉得,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如拍摄静物、风景、花卉等题材。摄影师有充足的构思时间,可做到一次拍摄时完美构图。但如果拍摄运动、人文等题材,运动中的元素稍纵即逝,瞬间无法做到合理构图,也就只有依靠二次构图来解决。
因此,为了减少因裁剪对画面带来的影响。建议朋友们在现场拍摄时,画面中尽量多保留一些现场元素,以备二次构图有更多的裁剪空间。也有朋友耽心过多裁剪将损失作品的像素和文件量,降低分辩率。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无论手机还是单反机,画面分辩率均有较大空间,不必过多考虑。但为尽量减少影响,我们可以在设置时按最大分辩率设定,以为二次构图时留下余地。
最后举一个实际例子。下图是在广场散步时笔者抢拍的一个画面。画面倾斜且主要元素多而散乱,缺乏一个明确的主题。
现通过重新构图剪裁掉画面上部。剪裁后的画面中主体为小孩,作品表现小孩被小狗吸引的动态,取名《吸引》。
综上所述,可见二次构图的剪裁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