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等元素组成,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中国画是一張画加上一大堆说辞,就是说自已的画如何正宗,如何玄妙,如何深奥,如何高雅,如何唯一终极,尽管只是一幅在旁人看来狼藉不堪的塗鸦,内里靠的是画外功,半仙的形象,凛然的气场,强大的自信力,广范的人脉关系,资历地位,捨我其谁的雄强气势……还有谁???
山水画形成一千多年来,形成了自有的章法和构图规律,早在南北朝谢赫就提出了“六法”,这是中国画审美观的基础,也是后世对中国画的基本要求,到了宋代,山水画成熟了之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直白的说就是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三远法的提出,给山水画指定了一种创作方向,三远法与六法的相结合,加上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形成了山水画主流构图方式,并且在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中一直在应用,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所不同的地方,西洋绘画是焦点***,用光影的变化体现物体的形象质感,中国画不重视光影效果,注重的是物体的阴阳向背,景物的组合可以有取舍,可以在中国画构图原则下进行加工,所以,中国山水画所绘制的景物与实物不同,在实景中可能找不到画中的景物,但是,去过景点的人就能认出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妙处之所在。
到了近代,中国画引进了很多西洋绘画的元素,对光影效果的处理也应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引起了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论战,大凡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都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但是,中国画是要发展的,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中国画的根本是不能丢的。
首先声明,我不会绘画,不会国画。甚至我没有学过专门的国画鉴赏。但我说说我个人是怎么看一幅国画的,特别是山水画。
题目里所说的一成不变的,在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文人山水画,特别是宋以后的文人山水画。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我个人认为特别明显的套路,就是仰视,平视,还有俯视三部分,有明显区分!我不知道这样的画法有没有专门的名词解释。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溪山图。上部是高耸的山,这是属于仰视;中部山腰也许有一间房子或一条瀑布,就属于平视。下部就是一条溪流,俯视。
这三个视角所展示的内容就构成了整幅山水画。我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一成不变是不是指我所说的这三个视角。
我想说,这样的结构构成,没有必要非得去要求创新。就像诗词的格式,我们要创新的并不是它的格式,而是它的内容,它的内涵。
小子浅见!望能点个赞!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很有特色的画种,通过近,中、远景的表现出大自然美。给人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并有亲临其景的视觉。每位国画大师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画出山川的韵味。我认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出上现代人应有所创新。在用笔,用色,构图上大胆的创作突破前人的画法。我认为就是国画不失绘画材质的前提上,特别是色彩表现***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更能提高山水画的表现力。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精神观照下的美学主旋律。形式上是画山水,或自然生命。內容上却是作者人格,格局,修养和境界的体现。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一草一木,无不与作者的气息的一呼一吸,心潮的一起一伏,精神的一张一弛,意境的一方一圆,相互作用,相互纠缠,由象入意,一以贯之。山水画贵在以画还人。大手笔玩弄大山大川于股肱之间,游戏笔墨于闳大叙事之外。山水即我,我即山水。庄周化蝶,山水邪?我邪?美美与共,得我而不知有山水之谓也……
至于山水画的近,中,远景三段式的构图模式,那是中国天人相对主义审美的联动互彰的方***。且不可当成程式,教条。山水画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山水画的近中远三段景象,不是绝对的,而相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画近景是为了托出中远景的玄远精神,而不是象西画那样用焦点***去对着近景写生,为画而画。中国画是为人而画,可谓“一面千变”,幅幅表达的是“人文化”。換言之,近中远三段式的形式程式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三段当中物化的精神力量,却气象万千,无以名状!这正是中国山水画超越西方风景画的审美高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