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摄影二次构图?
如何实现摄影二次构图?
在日常拍摄过程中,受镜头焦段,拍摄环境的影响,拍出很多构图并不能达到你希望状态的照片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你想想平时摄影时是不是因为焦段不合适,够不到要拍摄的内容,主体占的比例很小或很大。因为拍摄环境的原因,无法把主体放置到合适的位置。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二次构图来完成照片的重新构图。
目前相机的像素都比较高,适当的进行后期裁剪来二次构图,对照片的清晰度影响不是很大,特别是在手机上分享的时候,影响是很小的。
二次构图依旧要准从我们日常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构图方法。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主要说一下如何进行照片的裁剪来实现二次构图。
手机后期软件目前很方便,我推荐时间snapseed来进行裁剪。
下图是用手机拍摄的天鹅照片,因为离岸有距离,所以拍摄的天鹅在画面中的比例很小,天空占的比例也过大了。
经过二次构图后。保留了远处的树木和天鹅,天空和天鹅下方的水面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剪。
制作方法如下:
打开snapseed,点击加号添加一张照片。点击屏幕下方的工具来打开菜单,选择【剪裁】
拖动剪裁框,进行合理的再次构图,调整合适后,确定即可。
最后保存照片即可完成。
如何实现摄影二次构图?
感谢悟空小秘的邀请!
如何实现摄影二次构图,用后期修图软件来实现很简单。
说一下常用的摄影后期二次构图的方法。
第一种,裁剪画面二次构图法。
这种方法是摄影后期二次构图中最常用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裁掉画面中多余的元素。
主要使用PS中的裁剪工具来完成。
在裁剪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比例:
同时在裁剪二次构图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勾选删除裁剪的像素,这样可以保留原片,有更多的修改可逆性:
第二种,扩展画面二次构图法。
虽然说裁剪是二次构图的主要用法,但实际上还有一种二次构图法,就是扩展画面二次构图法。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增加画面内容来实现二次构图。
在PS早期版本中,是先用裁剪工具,然后用内容识别填充来完成的。在新版PS中增加了一个内容识别选项,只要勾选上就可以扩展像素了。
如图,勾选内容识别选项,扩展裁图:
完成后自动填充缺失像素:
如何用PS实现摄影二次构图操作演示完成。
头条号:紫枫摄影后期教学,专注于摄影及后期教学二十年,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透原理,突出可操作性,欢迎关注,查看大量系统实用的教程!
关注后发私信,写 学习 两个字,系统自动回复加入紫枫粉丝群方法,可以下载大量的摄影后期软件,插件滤镜,素材***,在线交流,辅导答疑,完全免费!
图一:二次构图
图二:原图
谢谢邀请!
顾名思义,二次构图,就是在后期对原图进行的裁剪、旋转等操作,二次构图对于突出拍摄主体、深化主题、提高图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面图片加以简要说明:
图二是经过二次构图的照片,图一时原片。
比较一下,大家就很明白了。
图一原片有些发灰,作为豆娘和新荷叶的主体也不够突出,左边背景上的***夺了人的视线,可以说,这是一张很一般的照片。
再来看看图二,经过二次构图,也就是裁剪,照片就大不一样了。通过裁剪,突出了豆娘和新荷叶,后期再进行亮度、对比度等调整,变成了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
这就是二次构图的作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一次性成像,是每一个摄影爱好者的期望。但由于多种原因,常常需要二次构图。如果善用二次构图,不但可以弥补拍摄中的一些失误或者遗憾,有时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二次构图,是摄影爱好者常常用到的一个名词,也是摄影人的一项基本功。通俗一点讲,二次构图就是照相机拍摄成像之后,再一次对照片进行取舍裁剪和编辑,构成具有新意境的图像,也就是再创作。从成因上来说,二次构图,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取的一种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
一是确保突出拍摄主体,裁去其他部分。拍摄人像或者建筑物时,由于照相机感光元件尺寸比例的限制,拍摄构图时,难以刚好符合理想要求,不是长了一些就是窄了一点,必须裁去其他部分,才可能比较完美。
比如川剧演员在演出前的热身照,在裁去头像之外的其他部分,就变成了脸谱特写,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有川剧地方特色,动态的人物纪实照,就变成了戏曲人物照。
二是因为风景拍摄受限,裁去次要部分。在拍摄中,因为没有携带长焦镜头,或者离拍摄物体比较远时,想表现的拍摄主体往往偏小,画面中的主次不分明,显得比较平淡无味,若是裁去次要部分,期望的亮点就可以比较好地展示出来了。
拍摄风景照片时,构图中很容易出现多种元素均在其中,处处是景而又好像无景,看不出来到底要拍摄什么。尤其是一些次要的景物,多了就会冲淡拍摄主体,影响图片的意境,二次构图便成了必然。
三是为了弥补拍摄失误,裁去多余部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取景图拍摄条件下,特别是人物抓拍时,常常是怕错失良机先拍了再说,即便是人物严重偏离中心位置,或者有不合谐杂景,也不得不抓拍,有总比没有好。
特别是有多余的景物,或者人影在画面中的位置上下比例失调,不二次构图就会头重脚轻,左右比例移位太多,影响图片的美感,裁剪是最好的手术刀,往往可以令失败的拍摄起死回生。
四是实现创新拍摄意境,裁去无关部分。摄影中,常常有“盲人效应”,局部与整体感觉差别很大。如果突出某个局部景物上,通过截去无关部分,最后的成像可能会令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
一张很普通的照片,但有的局部可能很有特色。倘若裁剪适当,景物照可能会变成动物照,或者变成某种人物特写照。尤其是一些看私很普通的原始照片,二次构图时裁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图片的类型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令人喜出望外,实现摄影的再创造。(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
上次我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答:比如用佳能相机拍摄时半按快门进行对焦后,然后按下相机右上角的米字键,此时取景器中左侧显示米字图标,表示曝光已被锁定,可重新对画面进行理想的构图后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摄影老师,如何给摄影小白解释构图中的加法和减法?
学过一段时间摄影的人们,就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摄影是减法艺术”。但也有摄影人提出“摄影是加法”的概念。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摄影是减法艺术的由来是什么呢?其实这是针对绘画的一个提法。我们都知道绘画是画师用画笔把大千世界画到一张纸上。先画一座山,再画一条河,之后陆续再画上树林,垂钓者,云彩等等,这是一个不断加元素的过程。因此有人说绘画是加法。
[_a***_]减法,当然是从繁杂的大千世界中去掉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多余的色彩,多余的、杂乱的线条等等。只要是对主题突出没有帮助的元素统统可以去掉。这就是所谓的摄影是减法艺术的由来。
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无论是加还是减,为的都是突出主体,明确主题。摄影是减法艺术,这个“减”,前边大致说了,在我的头条号里几乎也是天天跟大家说。大家基本上都明白了。那么摄影构图中的所谓“加法”,加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1,加陪体
陪体的作用:衬托主体,平衡画面,丰富画面、增加变化,使主体不至于单调。
比如你拍一朵花,在旁边加上一个花骨朵或者加上个蜜蜂蝴蝶、加上个露珠等等。有了陪体,画面就丰富了,也不单调了。下图本来建筑剪影比较单调,但加上几只飞鸟,顿时有了生机。
2,加前景
前景的作用:装饰画面,增加立体空间感,平衡画面。
比如下图,前景的野花装饰了画面、增加立体空间感。当然,如果需要,前景也会有平衡画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