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等元素组成,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几千年来,它有一个固定的框框。即由近景,中景,远景。高远,深远,平远等元素组成。画面上一定要画上瀑布,画上小船,画上房子,甚至画上小人物,动物等。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画。好像离开这些元素就没办法画成山水画一样。所以西方人认为中国山水画很***,不是真实的!是格式化的!
近现代美术界大家都在呼吁中国画一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怎么走呢?于是很多画家又开始一窝蜂的搞中西合璧。从徐悲鸿,刘海栗,林风眠等一批画家开始到现在,前赴后继,都在搞尝试创新。结果是产生了众多不伦不类的怪胎。尤其近年来全国美展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山水画创新首先应该要基于传统的笔墨之上,从构图上,形式上,色彩上面着眼。避开传统山水画当中那些条条框框,创作出全新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画是一張画加上一大堆说辞,就是说自已的画如何正宗,如何玄妙,如何深奥,如何高雅,如何唯一终极,尽管只是一幅在旁人看来狼藉不堪的塗鸦,内里靠的是画外功,半仙的形象,凛然的气场,强大的自信力,广范的人脉关系,资历地位,捨我其谁的雄强气势……还有谁???
首先声明,我不会绘画,不会国画。甚至我没有学过专门的国画鉴赏。但我说说我个人是怎么看一幅国画的,特别是山水画。
题目里所说的一成不变的,在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文人山水画,特别是宋以后的文人山水画。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我个人认为特别明显的套路,就是仰视,平视,还有俯视三部分,有明显区分!我不知道这样的画法有没有专门的名词解释。
文人山水画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溪山图。上部是高耸的山,这是属于仰视;中部山腰也许有一间房子或一条瀑布,就属于平视。下部就是一条溪流,俯视。
这三个视角所展示的内容就构成了整幅山水画。我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一成不变是不是指我所说的这三个视角。
我想说,这样的结构构成,没有必要非得去要求创新。就像诗词的格式,我们要创新的并不是它的格式,而是它的内容,它的内涵。
小子浅见!望能点个赞!
是高远,深远,平远。中国画要求散点透视,西方画是焦点***,中国画写意西方画写实。中国山水画是文人画要上山的。所以要发展就要和现实接轨,列如吴冠中的山水画。即可用于现代家装,也可用于传统家装。更细一点讲是用了中国的线条和西方的色彩。
如果认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这样说不算错,但不够严谨,没有说出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观察角度。
中国画的观察视角跟西方油画完全不同,油画是以一个点为基准,然后从基点散开,向周围扩散着来观察。视角感受符合远小近大,近实远虚的科学规律。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而中国画完全不按照这种方式来观察,而是***取视角交叉的方式来观察,就是俗说的“散点***”法,可以同角度、多方位进行观察,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山山水水特有的纵深感。
按照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平远,深远,高远。
平远是以观察角度跟山体平行为原则,眼睛跟山体处在同一水平线,目的是为了展现山体的局部细节,跟特写效果相似。像元代山水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属于平远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
高远是视角从下向上看,也就是常说的仰视。这种观察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出山体的崇高感和巍峨之势,画面气势磅礴,能给观者带给一种压迫感。像我国传世名作,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就是高远法的代表。
深远是视角从下往下看,跟“上帝视角”比较相近,通俗叫法为“深远”。用此方法观察,给观者居高临下之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体的纵深感和层次感,以及体现群山的延绵之势。从古至今,许多山水画家都喜欢用深远法。
深远法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观察视角,从山水画形成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基本未曾变过,因为这样的观察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理解,不需要刻意从观察视角来寻求山水画的变法。
因为,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若要寻求意境和格调的突破,还需依靠笔情墨趣的变化来实现。笔墨呈献的情趣始终是国画的灵魂。